從「508集會」到「509選舉」:希盟步步逼近布城?

[專題評論] 從「508集會」到「509選舉」:希盟步步逼近布城?

作者:黃以樂


525417_10200998045810295_517649339_n
「508集會」(圖片來源:作者)

5年前的今天(5月8日),在格拉那再也(Kelana Jaya)的田徑場中,成千上萬的人坐滿了觀眾席,站滿了操場,也堵住了周圍的公路。儘管當天下雨,天氣因素似乎不成阻礙,以人山人海形容當天集會並不為過。

2013年5月8日,第13屆全國大選已結束了3天,但超過一半的大馬人民對選舉結果感到百思不解。當年的反對黨聯盟:人民聯盟(簡稱:「民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佳績。大馬歷史上首次出現反對黨總票數超過執政黨的選舉結果,但民聯並沒有取得國會的簡單多數(112席),執政黨聯盟「國陣」成功維持政權。對於該結果,有人指出這是因為選舉制度上原本就不公平,亦有人指出是國陣在選舉過程中的作弊手段讓他們再次執政。無論何為真相,人民忿忿不平的情緒是無可否認的事實。「508集會」證明了這份不滿,同時啟動了長達一個月的「黑色集會」。

社會運動對人民政治覺醒的衝擊

集會、遊行、示威、抗議;這些在2013年的大選前都不是新鮮事,但近10年來參與這些活動的人數,開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特別是訴求選舉不公的集會遊行。事實上,早在2007年就已經有團體呼籲政府針對選舉制度進行改革。該團體就是現在多數大馬人民都知道的非政府組織:「乾淨選舉聯盟」(Bersih)或「淨選盟」。

Bersih是馬來文,而其原意為「乾淨」。該團體希望藉由這個簡單的馬來詞彙,引起更多大馬人民對選舉制度的關注。Bersih是由反對黨、公民社團和非政府組織所組成的聯盟。其設立目的在於改善大馬的選舉制度,為人民爭取公平、自由又廉潔的選舉。

2007年11月10日,Bersih發起了第一次集會,要求選舉委員會改善現有對國陣有利的選舉制度。他們將這些訴求包含在一份備忘錄,並計畫在集會當日向最高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提呈備忘錄,由於該集會並未取得當局同意,因此被警方視為非法集會。集會當日,警方以水砲和催淚彈等驅散人群,同時設立路障阻止示威者進入皇宮。示威者最終還是成功地潛入皇宮,提呈備忘錄,但據統計至少有200人於當日被逮捕。

該集會無疑對2008年的選舉結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新成立的反對黨聯盟獲得大批選民的支持。國陣於當年失去了自1969年以來從未失去的絕對多數地位,同時還失去幾個重要州屬的政權,如:雪蘭莪州、檳州等。

Bersih接著又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別組織了Bersih 2.0Bersih 3.0,一次比一次更多人參與。在這兩次集會中,警方被指控無故動用武力驅散人群,引起社會劇烈爭議。在這樣的背景下,2013年的選舉結果也不足為奇。

隨著第13屆全國大選的落幕,新一波的集會展開。在民聯的組織下,「黑色集會」自2013年5月8日起在大馬各大城市舉行。儘管該集會是由政黨所組織,其焦點與Bersih一樣被放在選舉制度與程序上的問題。

2015年8月29日,在1MDB醜聞的爆發下,Bersih再次號召大眾集會,舉辦了「Bersih 4」。該集會長達2天1夜,主要目的是要向政府表達對選舉制度不公平以及執政者貪汙的不滿。Bersih 4比之前幾次集會的人數明顯增加許多。

11053225_10207112532708646_2749826741515689887_o.jpg
Bersih 4 集會盛況(圖片來源:作者)

Bersih 4被認為是2013年「華人海嘯」的後續發展,因為其參與者大部分仍以華人為主。在之前的Bersih集會中各大族群的比例幾乎是平均的。同時,在政府武力壓迫的情況下,參與這些集會的各族群似乎形成「革命情感」,彼此關係拉進許多。相反的,Bersih 4除了在族群比例不平衡,警方沒有動用武力驅散人群。整個集會順利地進行,並和平地結束。

儘管如此,Bersih 4普遍被認為是場成功的集會,因為華人一直以來被視為對大馬政治冷感。其人數反映出大馬華人社會對政府已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對浪潮。但Bersih 4最特別之處不是參與者人數增加,而是在這些增加的人數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物:馬哈迪

舊敵新友馬哈迪

馬哈迪出現在Bersih 4集會上,造成舉國上下轟動一時。這是因為他身為首相期間,對於民間各種社運都採取嚴厲的打壓手段。換言之,馬哈迪參與集會是與他之前的原則背道而馳。但馬哈迪打破過去的原則,Bersih 4只是個開始。

【延伸閱讀:[大馬大選觀察01] 解鈴還須繫鈴人:強勢回歸馬哈迪】

2016年8月10日,「土著團結黨」正式成立,而創黨人正是馬哈迪。他再次回歸到政壇前線,目的就是要推翻他自己扶植出的納吉政權。2017年3月20日,他做出更為驚人的決定:加入「希望聯盟」(簡稱:「希盟」)。

馬哈迪不僅與多年政敵安華.伊布拉欣和好,更與他大半人生中反對他的政黨(民主行動黨)形成聯盟。這一點也成為國陣在競選期間集中火力攻擊的一點,特別是針對華人選民,時常提起馬哈迪過去優待馬來族群的政策,以引起華人選民對反對黨聯盟的發展感到不安。

不過,國陣的戰略貌似沒有達到顯著的效果。相反的,希盟在得到馬哈迪的加入後,從原本萎靡不振的狀態得以恢復元氣,甚至在來臨大選中奪得政權的希望燃起。在馬哈迪的號召下,許多國陣重要成員(特別是聯盟中最大黨:「巫統」的成員)轉移陣營,變成希盟的一分子。這一切對於希盟而言猶如那唯一欠缺的東風,因為反對黨聯盟一直以來最難攻破的選區,是鄉村地區的馬來選民,而馬哈迪的影響力,加上隨他而來的重量級人物,皆對這個國陣堡壘形成巨大的威脅。

【延伸閱讀:君主與民主:大馬選舉中的柔佛王室因素】

92歲的馬哈迪,從退休生活回到政治圈中,無可否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的身體狀態已大不如以前,而他的對手也深知這一點,並多次嘗試以他健康因素質疑他再次成為首相的資格。希盟在安華依然被囚禁在監牢裡的情況下,看似除了馬哈迪之外沒有更強的首相候選人,但馬哈迪對自己的狀態還滿有信心

他的決心與堅持打動了許多人。至於他為何會有如此的意志力要回到前線,甚至親自推翻納吉,最大的原因想必是1MDB的醜聞弊案。

希盟最利武器:醜聞弊案

大馬自成立以來從未經歷政黨輪替。在野黨一直以來最大的武器就是執政者的種種過失或有意的犯錯,因為要論治國政績,未能取得政權的在野黨必然少琢磨。進入網路時代的大馬,可以說是反對黨崛起的時刻。

大馬的主流媒體(電視台、報章)普遍上被認為是受到國陣影響,甚至直接控制。因此,反對黨過去最大的挑戰就是傳播消息。如今,透過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等社交媒體,配合獨立的網路新聞,反對黨可以迅速有效地宣傳國陣的任何過失、醜聞、弊案。

自此,反對黨加強火力,挖掘更多見不得光的弊案,並將之大作宣傳,破壞國陣形象。2011年,人民公正黨(簡稱:「公正黨」)的拉菲茲.南利(Rafizi Ramli)揭發國家養牛中心私人有限公司(NFC)與該公司主席莫哈末沙烈(Mohamad Salleh)的戶頭資料,使國陣陷入形象危機。「牛門醜聞案」也是造成2013年大量選票流向反對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到本屆選舉,國陣再次陷入另一個醜聞案,即1MDB的貪汙弊案。該事件不僅成為馬哈迪最終回歸政壇的重要因素,1MDB還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包括美國司法院發出聲明指控1MDB公司被用以偷竊政府資金,甚至以「Malaysia official 1」指明納吉也涉及其中。

【延伸閱讀:砂拉越報告:揭發1MDB的來龍去脈】

國陣也不是省油的燈,對於反對黨發起的這些攻勢並沒有坐視不理。揭發「牛門醜聞案」的拉菲茲被判入獄30月,同時1MDB的吹哨者凱麗.魯卡瑟(Clare Rewcastle Brown)也遭到大馬當局的恐嚇與威脅。

不過,國陣對這些揭發醜聞的人所採取的行動,其實反而使得反對黨看起來更像是事件中的受害者,讓他們的形象更受人歡迎。因此,這些法律行動或語言恐嚇對反對黨而言,並不是來臨選舉中最大的威脅。最大的威脅是國陣身為長年執政者所擁有的資源與影響力。

國陣最大優勢:制度

選區劃分對於選舉結果有重大的影響力,尤其在大馬第14屆全國大選之前的選區重劃,更明顯地對國陣有利。但亦有專家指出,選舉委員會如此的重劃方式,也有可能對國陣極為不利,因為希盟若成功地引起了「馬來海嘯」,國陣則會失去大部分議席。

【延伸閱讀:大馬選區重劃引爭議】

選舉委員會的獨立性一直以來備受各界質疑,特別像是Bersih這種組織,過去幾年的集會中最大的訴求之一就是要求政府重組選舉委員會。這次選舉進入競選期以後,選舉委員會更是做出一系列引起劇烈爭議的行動。

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針對馬哈迪而制定的新競選規則。選舉委員會於4月24日宣布在競選宣傳材料中,如海報、廣告牌等等,只能出現該選區候選人與其政黨主席和副主席的頭像。任何其他頭像的出現將被禁止。由於馬哈迪成立的政黨沒有通過大馬當局認可,因此希盟各政黨成員決定統一採用公正黨的標誌競選。馬哈迪也許是希盟主席,但他並不是公正黨主席,因此他的頭像不能被放在希盟的競選宣傳材料。

除此之外,海外郵寄投票的選民也面對極大的困難。本屆選舉的投票日為星期三,因此海外選民若要回國投票則必須請假。據統計,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選民至少有50萬人,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另外,許多申請使用郵寄投票(Postal Vote)的選民,由於提名日與投票日之間距離太接近,因此面臨來不及回寄選票的風險。

海外選民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希盟的支持者。這些制度上的障礙無疑是對國陣單方面有利。國陣方面甚至還有成員向海外選民表示「如果無法請假,就別回來投票。」

歷史將記住509

5年前,民聯認為改朝換代的時機已到,高喊口號「Ini kali lah!」(馬來文原意:「就是這一次!」)但歷史告訴我們,並非「那一次」。事實上,當時的反對黨聯盟與其支持者確實有很多理由相信第13屆大選會迎來歷史性「變天」的一刻。首相納吉一樣有眾多醜聞弊案纏身,國陣被各界標為貪汙腐敗的政府,同時在2009年甚至還出現反對黨成員離奇死亡的事件。Bersih連續兩年成功地召集群眾,組織兩場示威抗議行動也反映出人民抵抗政府的情緒高昂。

以另一種方式看待第13屆大選,民聯其實已經在總票數打敗國陣。民聯並未能成功進入布城,不是輸在民心,而是輸在原有的遊戲規則。除非執政者內部有意改善這些規則,民聯也只能無奈地說:「Lain kali lah」(馬來文原意:「下一次吧」)。

轉眼5年已過,民聯解散了,「508集會」中的種種失落與憤怒也隨之而去。希盟的組成雖然有種烏合之眾的感覺,但至少這組合彌補了民聯留下的缺,而且還很有可能在國陣的遊戲規則中擊敗他們。

希盟被認為是大馬有史以來最有可能實現政黨輪替的反對黨勢力。由Invoke Malaysia做出的民調甚至預測希盟將在「509選舉」中險勝國陣,成為首個取得國會簡單多數的反對黨聯盟。但這個新成立的聯盟似乎從其前身的經驗中學習,不再以「Ini kali lah」號召支持者,而是以「ubah」(馬來文原意:「改變」)作為主要口號。

5月9日,希盟若是成功進入布城,這一日無疑是大馬歷史性的一刻。不過,即使希盟又像上一次選舉那樣,贏得總票數,但輸給了制度,歷史依然會記住這一日,就像第13屆選舉被記住那樣。不管最終選舉結果如何,希盟來勢洶洶,正在步步逼近布城。


本站言論為各篇作者觀點分享,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