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裔穆斯林

馬來西亞的華裔穆斯林

作者:林詠詩、陳茹秀、林威全

2021-12-03


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首府莎阿南的莎阿南回教堂(Masjid Sultan Salahuddin Abdul Aziz Shah),俗稱藍色清真寺。(Ezry Abdul Rahman Flickr CC BY NC ND 2.0)

馬來西亞是一個種族多元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三大族群為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其中以馬來人為多數,約占69.7%。據大馬憲法指出,馬來人生下來就是穆斯林。在大馬人的認知裡,馬來人通常與穆斯林劃上等號,但是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環境裡,當中有一個群體處在相對尷尬的位置,就是華裔穆斯林

華裔穆斯林的歸屬?

根據馬來西亞詩華日報2020年的一篇報導指出,目前在馬來西亞730萬名華人當中,約有10萬名華裔穆斯林。在大多數華人同胞的眼中,華裔穆斯林的身分有些尷尬,在華人與馬來人間進退兩難。一些華裔會認為華裔穆斯林是在「背叛」自己的種族和宗教,甚至會對其歧視排擠;而部分馬來人認為儘管華裔皈依了伊斯蘭教,但在種族上仍然是華人而非馬來人,導致華裔穆斯林兩邊不是人的情況。

大部分華人從小就會講華語,並跟隨華人的飲食起居習慣;在葬禮和清明節進行跪拜與燒紙錢等儀式,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過,當一個華裔改信伊斯蘭教後,伊斯蘭教就會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且大多不再接受佛教或道教的宗教禮儀。

而對本來就是穆斯林的馬來人來說,部分也不完全接受和自己不同種族的華裔穆斯林。其實這是一種身分認同感,就好像一個人身處於不同於自己膚色或生活方式的國家,即使已經有當地的公民權,說話也沒有任何外國口音,但當地人隱性地或明顯地表示其依然是一個外來者,一個外國人。

因此,就算一個華裔穆斯林已經完全符合大馬憲法裡的規定,甚至已經完全融入馬來社會的生活習慣,但依然被馬來西亞政府規定為華族。在大馬,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之間的鴻溝或許很難跨越,無論是對一位華人或馬來人來說,可能很難互相理解對方。

信仰阿拉之路

如前所述,大馬華裔社會裡僅約1.4%的人信仰伊斯蘭教,比例不高。華裔信仰穆斯林的原因,大致上可歸納為兩類:與穆斯林通婚或是本身被伊斯蘭教教義吸引。

先來談通婚,如果一對戀人想要結婚,而其中一位是穆斯林的話,另一半是否該跟著一起信仰伊斯蘭教?答案是要。筆者的一位朋友家庭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前些時間聽到她因為愛上一位穆斯林而決定改信伊斯蘭教,讓她的朋友相當震驚。大馬各州實行的《伊斯蘭家庭法》禁止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通婚,因此只要是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結婚,就必須改信伊斯蘭教。這也是馬來西亞獨有的規定,因為其他穆斯林為主的國家都無相關規定,甚至連嚴格奉行伊斯蘭法的沙烏地阿拉伯也沒有。所以,在馬來西亞只要和穆斯林結婚,都必須信仰伊斯蘭教,並跟隨伊斯蘭教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第二,不少改信伊斯蘭教的華裔穆斯林,本身被伊斯蘭教文化吸引與感化,最終選擇改信伊斯蘭教。舉一實例來說,根據星洲日報報導指出,有一位女孩原本是基督徒,她在中國念大學時身邊有一群信仰伊斯蘭教的朋友,當時她就覺得伊斯蘭教很和諧友善,自己也很認同伊斯蘭教及可蘭經。當她把信仰的想法告訴母親時,母親請她花半年時間慎思,而其妹妹則大力反對,姊妹還因此大吵一架。姊妹倆本來是基督徒,雖然兩人因此事大吵,在她信奉伊斯蘭教後,姐妹倆最終還是和好如初。所以,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環境中,自願改教的華裔穆斯林在馬來西亞是存在的。

然而在筆者生活的環境之中,經常會聽到一些街坊鄰居對改信伊斯蘭教的人批評道:「那些想要改信伊斯蘭教的人都是想要享受馬來人特權」,但仔細深究後,筆者認為這可能更是個迷思而非真相。

所謂馬來人特權的來源,是根據大馬憲法153條規定:「國家元首在此條文下有保護馬來人的合法地位和其它社區的合法性權利的責任」,因此馬來人在購屋能夠享有優惠的價格,在就業及教育上也擁有保障名額,而在憲法第160條定義馬來人必須同時符合信仰伊斯蘭教、熟稔馬來文、適應馬來文化風俗等三項條件,因此雖然華裔可以改變其信仰,卻不能改變自己的種族與文化,同樣的,大馬政府也並不承認改信伊斯蘭的印度裔或華裔屬於馬來人。

而根據多元種族皈依穆斯林協會主席黃偉雄表示,在他成為穆斯林的十幾年來,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外界揣測的任何好處,另外,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協會(MACMA)主席Taufiq Yap Yun Hin也聲明:「我們不要求土著身分(bumiputera),我們希望華裔穆斯林真誠的信仰伊斯蘭教,而非為了土著身分。」由此可見,批評華裔改信伊斯蘭教是為了獲得特權一說,並不盡公允。

不被接受的信仰

很多人對改教後的華裔穆斯林常有一個會鬧出家庭革命的刻板印象,因為華裔穆斯林可能會因為伊斯蘭教義的關係,不能出席伊斯蘭教以外的各種儀式,包括親人的婚禮或葬禮等。有的人甚至會將改信伊斯蘭教的華裔穆斯林冠上「數典忘祖」的名號,街坊鄰居還會因此「同情」該華裔家庭。在華人的傳統文化裡,家裡的獨子或長子會在清明節或葬禮帶頭打理一切事情,而在這些傳統儀式中,上香燒金紙一樣都不能少。所以,華裔穆斯林不再執行這些華人傳統儀式,對許多傳統的華裔家庭來說不能接受。

另外,在穆斯林等於馬來人這個刻板印象中,華裔穆斯林結婚後生下的孩子必須信仰伊斯蘭教,所以也會被馬來西亞人看待成馬來人。一些華裔家庭會因此認為華裔穆斯林忘記自己的根,同時「背叛」祖先與家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華裔穆斯林被視為無法為家族繼承香火,貼上不孝的標籤。因此,有些華裔家庭的長輩會對改信穆斯林的華裔穆斯林痛徹心扉,甚至將自己的孩子逐出家門。

華人還有一個很傳統的觀念,就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很多人都認為華人一旦改信伊斯蘭教就一定要改一個馬來名字,不能保有自己的華人名字。如果改信伊斯蘭教就一定要改名換姓的話,對許多華人而言等同丟掉了自己的華文姓名與身分。因此這造成一些華人對華裔穆斯林的排斥,尤其是自己家中的長輩。許多長輩認為,如果晚輩不要自己的華人姓名,就代表著不承認自己是一個華人,這常成為華裔穆斯林與家庭其他成員關係惡化的引爆點。

迷思破除 相處無礙

關於華裔穆斯林可以享有特權的議題上,如仔細讀大馬憲法,會發現憲法裡的優先特權適用於馬來人、沙巴砂拉越及馬來半島的土著,但憲法上沒指出可以用在華裔穆斯林身上。依此或可嗅出政府看待馬來人和華裔穆斯林仍有所差距,並不會因為一個華人改教就當成馬來人看待。根據筆者一位從事房地產行業的親戚所言,如果華裔穆斯林要以馬來土著身分來購買土著房屋,他們必須信仰伊斯蘭教長達十年才能取得資格。當一個人單純為了此類利益而改信宗教,應該很難堅持十年之久。

華裔穆斯林不能參加華人的傳統葬禮,也是一個錯誤的迷思。華裔穆斯林可以參加華人葬禮,只是不能拿香祭拜往生者和祖先而已。根據伊斯蘭教義,他們唯一可以祭拜的只有他們的神,也就是阿拉,如果跪拜或拿香祭拜祖先的話,就是把他們的地位提升到跟阿拉一樣高,這對一神論的伊斯蘭教來說確實不被接受。不過,他們還是可以用華人的禮俗來緬懷自己已離世的親朋戚友,例如披麻戴孝或者折金紙等,這並不違反伊斯蘭教義。此外,伊斯蘭教非常重視孝敬父母,與家人脫離關係在伊斯蘭教來說是一種罪過,因此,信奉伊斯蘭教就要與原來的家庭做切割,這個論述並不成立。

不僅是葬禮,華裔穆斯林也可以慶祝農曆新年、中秋節等華人傳統節日。華裔穆斯林本質上還是華人,他們並沒有因為改信伊斯蘭教就變成馬來人血統,憲法也沒有規定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就不能慶祝華人傳統節日,仍可以在農曆新年時吃團圓飯和發紅包等。華人穆斯林在慶祝華人傳統節日的時候,也可以讓穆斯林的親朋戚友共同參與,扮演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共同橋樑。只不過他們必須遵照「不跪、不燒、不拜」三大原則。

至於華裔穆斯林的姓名問題,憲法並沒有規定華裔穆斯林一定要有穆斯林或馬來名字,他們還是可以保有原有的姓名,只不過需要在國民登記局的宗教欄位上改成伊斯蘭教,但馬來西亞的身分證上也不會顯示宗教欄位。

華裔穆斯林的小孩會自動成為穆斯林,但他們的種族認同應該分為兩個不同的情況來討論:兩位華裔穆斯林結合所生下的小孩、或是華裔穆斯林與巫裔穆斯林的小孩。就第一個可能性來看,兩位華裔穆斯林所結合生下的小孩自然還是華人,只不過他們也自動成為穆斯林而已,因為華裔穆斯林只是宗教信仰改變,但並沒有改變自己的血統,因此他們不會成為馬來人。但是,華裔穆斯林與巫裔穆斯林生下的小孩,身分為馬來人。因此,穆斯林的小孩是華人還是馬來人,是根據其父母的種族來決定。

矛盾的根本:族群衝突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多信奉佛教、道教或者基督教。信仰這些宗教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那為什麼信仰伊斯蘭教就會引起那麼大的反彈?除了因為一般認為馬來人就是信仰伊斯蘭教之外,這個問題還是要歸咎於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馬來西亞的華人一般被認為在經濟上會比較富裕,像是在2019年富比士大馬50富豪榜裡的前10位富豪,就有9位是華人。檯面上懸殊的貧富差距,使得馬來西亞政府想要在經濟上給予馬來人更多的援助,期望可以縮小兩種族之間的貧富差距。這一系列的措施在華人的眼中相當不公平,進而產生對馬來人的偏見及反感,也連帶使得華裔穆斯林遭到華人排擠。

雖然筆者在家中與父母輩討論華裔穆斯林議題時,他們對華裔穆斯林也大多抱有成見和負面態度。然而,筆者在跟身邊的朋友聊過之後發現,其實身邊的華人都很尊重華裔穆斯林。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似乎已慢慢對宗教這個課題看淡了。許多大馬華人認為,華裔穆斯林會改教是因為婚姻關係,或是領略了伊斯蘭教義的美好,而非為了擁有特權信仰伊斯蘭教。

筆者也有一位信仰伊斯蘭教的小學同學,她的爸爸是華裔,媽媽是穆斯林,但她就讀以華語為教育媒介的小學。她尊崇一切伊斯蘭教的宗旨,比如佩戴頭巾不吃豬肉等,生活習慣跟周遭的華人朋友不一樣,可是大家都很理解與尊重她的宗教習慣。多數同學們根本不在乎她究竟是個華人還是個馬來人,更加在乎的是她為人是否正直好相處,傳統的那些刻板印象,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朋友。

Satu Malaysia 一個馬來西亞

從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在默迪卡體育場高喊七次MERDEKA(獨立)之後,1957年馬來聯合邦獨立,至1963年與砂巴、砂拉越合併成為現在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即使擁有不同種族膚色宗教,但依然和平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可是很多時候,種族這兩個字很無奈地被政客拿來操作拉攏選票,甚至有些人以宗教這個對馬來西亞人來說很敏感的話題炒作,開始互相排擠,互看不順眼,甚至產生不同種族間的仇恨。

這些並不是前人在辛苦爭取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候願意看到的情況,更不願意新世代因為這些問題而四分五裂。本文的主要目的,正是希望馬來西亞人都可以打破關於種族之間的刻板印象,相互尊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筆者們相信,即使種族宗教不同,大馬人依然能和平共處下去,為馬來西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馬來西亞

(林詠詩、陳茹秀與林威全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學士班)


作者評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