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大選觀察01] 解鈴還須繫鈴人:強勢回歸馬哈迪
作者:黃以樂

2008年,俗稱「308政治海嘯」,馬來西亞的政治版圖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當年,安華.伊布拉欣(Anwar Ibrahim)成立了「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打下馬來西亞西部半島的半壁江山,奪下5州政權。2013年,安華率領的「人民聯盟」在總票數多於長年執政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的情況下差一點改朝換代。人們高喊「505,換政府」的口號,開始相信馬來西亞可以脫離一黨獨大的局面,讓在野黨進入一段史無前例的高峰期。第12、13屆全國大選,3個反對黨組成的聯盟對執政黨的威脅只增不減,兩黨交替政權可謂指日可待。所有人的焦點都落在第14屆大選。
眼見政黨輪替成功在即,安華卻被判入獄5年。
「人民聯盟」的領導人遭到監禁是個災難性的事件。自此,只見聯盟內部出現衝突,壞事的發生更是頻頻不斷。最終在回教黨與行動黨斷絕關係後,原本氣勢高昂的「人民聯盟」宣告解散。第14屆全國大選勝利的希望也隨之奄奄一息。儘管聯盟剩下的成員(行動黨與公正黨)仍不放棄奮鬥,透過新成立的「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再接再厲,但在回教黨也競選的三角戰之中,新聯盟勝選的夢想要實現是遙不可及的事。
既然反對黨聯盟已潰不成軍,第14屆全國大選由「國民陣線」勝出不足為奇,為甚麼這屆大選還會是歷史性的一刻呢?
強勢回歸的馬哈迪
2016年8月10日,「土著團結黨」正式成立,並在今年(2017年)3月20日加入「希望聯盟」。新政黨與新聯盟的建立在馬來西亞的政壇引起了巨大轟動,讓原本萎靡不振的反對黨聯盟奪得政權的希望再次燃起。這個轉折全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即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敦馬哈迪.穆罕默德(Tun Mahathir Mohamad)。
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曾將副首相安華革職,並迫之入獄。安華也因此踏上了對抗「國民陣線」政權之路,擔起領導反對黨聯盟之使命。兩人之間曾誓不兩立,對彼此的深仇重怨卻在首相納吉(Najib Razak)恣意妄為的執政期間得以化解。
早已卸下首相一職的馬哈迪並沒有安靜地開始他的退休生活,而是持續在馬來西亞政壇上活躍現身。但馬哈迪卸任以後,說的比做的多,缺少實質行動。92歲的他無法接受自己曾經領導的國家每況愈下,因此重返他熟悉的舞台,儘管是與他曾經效勞的政黨敵對。
馬哈迪是誰?
1925年7月10日,馬來西亞有史以來任期最長久的首相馬哈迪,在英殖民馬來亞吉打州(Kedah)一個貧民社區出生。他父親是學校校長,因此對馬哈迪的教育要求非常嚴格。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成為一位自律的學生,求學過程中頻頻獲得優異的成就。藉著他在中學時期優秀的表現,他前往新加坡深造,就讀醫學系。畢業後先到軍中成為一名軍醫,最終在32歲時才開始經營他自己的私人診所。
具有醫學背景的他在進入政治圈以後獲得了Dr. M之稱。
他的政治生活早在他進入大學以前就開始了。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殖民馬來亞遭到日本入侵。他在日治馬來亞末期上街抗議日本政府對「非巫裔」發放公民權。大學期間,他以筆桿強烈捍衛巫裔的權力,例如恢復馬來文為官方語言的地位。他從醫以後,加入了「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或UMNO)。雖然在馬來亞獨立以後舉行第一屆全國大選時,他已經是「巫統」在吉打州區域的領導人了,他的政治生涯並非一帆風順。
馬哈迪政治生涯的前半段居多是與重量級人物的衝突和對抗。他在馬來西亞成立初期強烈批評人民行動黨「親華反巫」,並以傲慢自大來形容其領袖李光耀。在他成為國會議員的第一年,新加坡被迫退出馬來西亞。1969年,他在全國大選中敗選,失去了他的國會議席。同年5月13日發生了「513事件」,恰好是他在事件發生一年前所預測會發生的事。由於他沒有在國會之中,他便公開批評政府,並寫信指責馬來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沒有捍衛巫裔主權。此事件不久以後,他被政黨開除黨籍。
在政壇流浪之際,馬哈迪完成了他的第一本書《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這本書可謂他的思想結晶,同時亦為他之後掌權時領導方向的基礎。他在書中說明政府對待巫裔的中庸之道。馬哈迪認為政府應同時保護巫裔的經濟利益以避免華裔壟斷市場,又讓巫裔面對適當的競爭以避免陷入過度依賴政府的局面。另外,書中也延續了他之前對東姑阿都拉曼的逆耳之言,再次惹怒國父使此書成為禁書。禁令持續到馬哈迪自己成為首相以後才被取消。
乘風破浪,龍飛鳳起:馬哈迪22年的執政
馬哈迪崛起之路從東姑阿都拉曼突然退讓首相位置開始。許多歷史學家將東姑阿都拉曼辭職的事件歸因在馬哈迪接二連三的批評,加上政黨內部對他不滿而形成了巨大的壓力,迫使他讓出位置。東姑阿都拉曼退位之後,由首相納吉的父親,敦阿都.拉薩(Tun Abdul Razak)接任。拉薩與東姑阿都拉曼不同,鼓勵並接受馬哈迪回到政黨,甚至參考馬哈迪對馬來人主權的主張以推行「新經濟政策」。1972年,馬哈迪回到了「巫統」,並迅速在權力階級中向上攀爬。
馬哈迪於1973年再次勝選回到國會中,並於隔年成為內閣成員,三年後成為副首相。1981年,在他回到政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他成為了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在馬哈迪執政期間,馬來西亞的經濟、政府文化以及國際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經濟方面,馬來西亞經歷了繁榮昌盛的高經濟成長時期,加入「亞洲四小虎」行列。常被用作馬來西亞地標的雙子星塔是他執政期間的成就之一,另外還有從泰馬邊境到星馬邊境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道」以及馬來西亞國產車「寶騰」(Proton)等等。他不僅延續了「新經濟政策」將巫裔與華裔的貧富差距拉近,他也提出了「2020宏願」(Wawasan 2020),計畫在2020年使馬來西亞成為先進國。馬來西亞今天擁有的許多基礎建設,馬哈迪的貢獻功不可沒,但其手段備受質疑與批評,也形塑了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

政府文化方面,馬哈迪將許多公營企業私營化,形成了一股「朋黨主義」的風氣。雖然私營化使馬來西亞人民普遍上在私人企業的工作環境得以被改善,並且為政府提升了不少利潤,但同時間不少私營化過程缺乏了公開招標的環節,使很多支持「巫統」政權的人從中獲利。另外,馬哈迪執政中期開始傾向威權政體。1987年,他藉著「內安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未經審判拘留了超過100名他視為會「造成種族衝突」的各界人士,其中包括許多在野黨黨員、非政府組織成員、學者和藝術家等,俗稱「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事實上,外界認為這是馬哈迪壓制政敵所採取的嚴厲手段,而非他稱的是為了避免「513事件」的重演。
國際舞台上,馬哈迪將自己塑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發言人,曾在聯合國大會上批判西方國家欺壓第三世界國家。除此之外,他還推出「向東政策」,即在亞洲地區尋找可取代西方國家發展模式的國家作為學習對象,如:日本、韓國。儘管如此,馬來西亞與西方國家依然關係密切。馬哈迪的執政風格與外交手段使馬來西亞在國際舞台上備受矚目,使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區域脫穎而出。
退休養老是奢侈品
2002年,馬哈迪在「巫統」大會上宣布自己將辭掉首相一職,隨後卻在他支持者含著眼淚說服他之後繼續就任。他後來還是決定在2003年10月辭職,而阿布都拉.巴達威(Abdullah Badawi)成為了他的接班人。
功成身退以後,馬哈迪沒有進入退休養老的模式,而是繼續在政壇上發揮他的影響力。他藉由言論批評將他的接班人阿布都拉逼退,使現任首相納吉得以繼位。如今,隨著1MDB醜聞被揭露,國家經濟一蹶不振,安華再次被監禁等事件發生,馬哈迪又要出面推翻一位國家首相。只是現在他面對的不再是像他曾逼退的東姑阿都拉曼與阿布都拉一樣溫和冷靜的首相,而是一位自認為逍遙物外的領袖。因此馬哈迪需要再次披上戰袍,現身戰場上。
歷史將記住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