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善=東北?泰國國族主義下誕生的地理名詞

依善=東北?泰國國族主義下誕生的地理名詞

作者:法蘭克 (遊四方


曾經在泰國旅遊或生活的外國人對「依善」(Isan, อีสาน)這個字眼必然不陌生,尤其許多餐廳會標榜專賣「依善」菜,像是路邊常見的東北酸香腸,或是席地而坐就可以開吃的東北小陶鍋。是的,泰國人將東北地區稱為「依善」。

泰國人稱一切與東北相關的事物為「依善」。Photo credit:Frank

地圖上,泰國全境共76府外加一個曼谷大都會,一般還會在各府用不同色調區隔出中部、北部、南部和東北部四大地區,泰文念成「帕剛」(ภาคกลาง, phak klang)、「帕呢」(ภาคเหนือ, phak neua)、「帕帶」(ภาคใต้, phak tai)和「帕依善」(ภาคอีสาน, phak isan)。初來泰國時常感到疑惑,為什麼泰文的「東北」裡找不到指稱北方的「呢」(เหนือ, neua)呢?後來才聽說,「依善」來自梵文,跟印度教的方位護法有些關係,好比中文世界裡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獸分指東西南北。

東南方的守護神為「阿耆尼」,同時也是火神,在吳哥文明雕塑中,通常是手持長槍,以犀牛為座騎。本圖攝於呵叻府披邁國家博物館。Photo credit:Frank

印度教早在西元前20至15世紀即開始萌芽,隨著以梵文寫作的「吠陀」(Veda)經書在西元前16至11世紀問世,後人得以窺見印度教原初的樣貌。在這個所謂的「吠陀時期」中,神祇主要分兩大類,一種是具有自然屬性的「提婆」(Deva),像是耳熟能詳的天氣之神「因陀羅」(Indra),或是火神「阿耆尼」(Agni);另一種則是代表人間觀念的「阿修羅」(Asura),像是「蜜多羅」(Mitra)是「信用之神」,或是「伐樓拿」(Varuna)則為「道德之神」。後者在日本修羅道以及動漫遊戲的發揚光大之後廣為人知,而且傾向把「阿修羅」和鬼物、惡魔聯想在一起。

「因陀羅」為東方護法,坐騎為大象,手持金剛杵,由於因陀羅又為「提婆」(Deva)之首,所以泰國首都曼谷的市徽就是這個形象,象徵至高之神帶領泰國前進。Photo credit:Frank

吠陀時期不論是提婆或是阿修羅,仍具有主從位階性,譬如因陀羅就是提婆之王,而伐樓拿則是阿修羅之王;然而,隨著時間演變,位階性消失了,各類神祇逐漸成為不同方位的守護神。當印度文化和宗教在西元前3世紀左右傳入今天的泰國後,方位守護神也一起進入這塊土地。

在陀羅缽底時期,泰國這片土地就已經受到印度教方位護法概念的影響,例如考古出土的印章不乏各類印度神祇的形象。Photo credit:Frank

在泰族尚未進入今日的泰國之前,孟族(Mon)是此片大地上的主人,孟族吸收印度教及佛教元素並揉合當地風格,打造出後世統稱為陀羅缽底(Dvaravati)的文明。此區出土的印章中,不乏以北方守護神「俱毗羅」(Kubera)為圖像,由於他也代表財富,也許因此獲地當時陀羅缽底統治者的青睞。

「俱毗羅」是北方護法,同時也是財富之神,常見於陀羅缽底時期的出土文物之中。本圖攝於華富里府納萊大帝國家博物館。Photo credit:Frank

孟族人盤據中南半島一段時間後,後起的高棉人在今天的柬埔寨一帶建立輝煌的吳哥帝國,全盛時期將其影響力推進到今天泰國中部地區,以吳哥窟風格為主的建築物坐落在泰國各地,並且把印度教中的「方位護法」演繹到了極致。印度教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太陽崇拜,因此多數吳哥神廟的入口朝向日出東方,加上神廟設計以印度宇宙觀須彌山作為建築俯瞰結構,所以除了東西南北的門楣外,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的邊角石雕,便是方位護法坐鎮之處。

吳哥帝國的建築物雕刻,將印度教方位護法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Photo credit:Frank

東方最為重要,由「因陀羅」鎮守,北方前面提過,是「俱毗羅」,南方則為「閻魔」,西方守護神由「伐樓拿」擔當。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分別是火神「阿耆尼」、「羅剎天」、「伐由」和「伊舍那天」。這些神的名字較多,一時也很難記起來,但是有趣的是,梵文裡的東南西北四方位的念法,和前述的天神基本上沒有關連性,但是東南、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梵文念法,卻幾乎與「阿耆尼」、「羅剎天」、「伐由」和「伊舍那天」雷同,請各位參考以下表格,比較容易看出這個趨勢。

方位代表護法梵文方位
「因陀羅」(Indra)Pūrva
「閻魔」(Yama)Dakshinā
西「伐樓拿」(Varuna)Paścima
「俱毗羅」(Kubera)Uttara
東南「阿耆尼」(Agni)Āgneya
西南「羅剎天」(Nirṛti)Nairṛtya
西北「伐由」(Vayu)Vāyavya
東北「伊舍那天」(Ishana)Īśānya
西方護法「伐樓拿」的坐騎是那迦(Naga),也是海洋之神。本圖攝於呵叻府披邁國家博物館。Photo credit:Frank

今日,一般口語泰文在提到方位時,用較為簡單的「搭灣偶」(ตะวันออก, tawan ook)、「搭灣斗」(ตะวันตก, tawan tok)、「呢」(เหนือ, neua)、「帶」(ใต้, tai)來稱「東南西北」,東北方可稱「搭灣偶強呢」,雖然念起來較長,但概念就是「東」加「北」這樣單純。可是,梵文對泰文的影響依舊遺留在部分涉及地理的專業字彙之中,譬如「東南亞」的泰文是เอเชียอาคเนย์(asia akane),正是火神「阿耆尼」守護的方位;二次大戰中,時任泰國總理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帶領泰國投身軸心國時,曾在清邁地區成立所謂的「西北軍」,協助日本入侵緬甸,泰文稱กองทัพพายัพ(kongthap phayap),西北守護神即稱「伐由」;本文主角「依善」,也就是「伊舍那天」守護的區域。「依善」與「東北」劃上等號已經是泰國人,甚至所有在泰外國人的膝反射詞彙了。

泰國軍事強人披汶在清邁的故居,二戰期間曾用作「西北軍」(Phayap Amry)的指揮總部,其中「西北」一字源自梵文。Photo credit:Frank

但啟人疑竇的是,如果查詢英文版維基百科會發現(中文版看不出來),「依善」一詞源於六世紀中南半島上「真臘」王朝的首都「伊奢納城」(Isanapura),以建國國王伊奢那跋摩一世(Isanavarman I)的名字來命名。那麼「依善」到底是跟東北有關係,還是跟真臘國王有關係呢?

東北護法「伊舍那天」身騎公牛,手持三叉戟,不少泰國文獻告訴我們「依善」語源於此神。本圖攝於武里蘭府帕儂藍神廟。Photo credit:Frank

依據維基百科英文版的解釋,我們可以獲得下面的推論:「依善」源自「伊奢納城」,而「伊奢那」的梵文Isana的語源是Ishvara,對多數印度教徒來說,Ishvara就是「濕婆」的同義詞,因此伊奢那城的意譯應為「濕婆之城」,「依善」這個地名原意應指濕婆。然而,在某些流派的印度教裡,「伊奢那」也是濕婆八種神性之一,是方位護法,但這個方位是宇宙的中心,並非東北。

圖中門楣上的浮雕刻畫著毗濕奴側臥於象徵無限宇宙的那迦背上,從肚臍中誕生出創世之神梵天的景象。毗濕奴、梵天再加上濕婆,是印度教中最重要的三位神祇,「依善」人自稱「依善」應與濕婆有關,畢竟應該沒有什麼民族會自稱「東北人」。Photo credit:Frank

雖然「依善」語源與東北似乎沒有關係,但的確與梵文的東北發音相當接近,泰國政府將「依善」與東北連結,是為了強化泰國的國族意識,尤其20世紀初,東北地區緊鄰法屬交趾支那,政府透過模糊此地原居寮族及高棉族裔的身分認同,再以曼谷為中心定義「依善」,使其漸漸等同東北。但最初當地人自稱「依善」,應該是取「濕婆」這位兼具毀滅及創生之神的意涵,因為任何邊緣化的命名都來自掌握權力者強加於弱者。這就如同現在外國人到泰國一定要吃的「帕泰」(ผดไทย, pad thai)─「泰式炒」一樣,其實以前叫做炒粿條(ผดก๋วยเตี๋ยว, pad kuai tiao),但為了建構國族意識,1930年代的軍事強人披汶,將這份街頭小吃的名字與國家齊名,變成現在家喻戶曉的「帕泰」。

「帕泰」原本叫「炒粿條」,為了服膺泰國民族主義,披汶在1930年代將其名改為具有國家名稱的「帕泰」。Photo credit:Frank

總而言之,文化和語言的採借本來就會發生變化,但「依善」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看似合理的解釋,仍然有可能受到其他政治因素而產生偏誤,不可不察。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Twitter官方帳號。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