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111] 歐美制裁緬甸軍方態度仍強硬、阮春福獲提名越南國家主席、大馬譴責北韓斷交決定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111期,為讀者挑選2021年3月20日至3月26日期間,有關緬甸、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Issue: 111|Mar. 20-26, 2021
編譯:鍾依吟、荊柏鈞、柯昀伶、黎柏君

緬甸|歐美祭出制裁 緬軍方態度強硬誓言終止無政府狀態
鑒於緬甸軍方持續殘暴鎮壓示威活動,歐盟、美國、英國相繼針對涉入軍事政變之個人與軍方掌控的企業祭出新一波制裁,然而軍方對國際施壓依舊不以為意,誓言終止無政府狀態。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3月22日表示,緬甸軍方「謀殺」人數已達「無法容忍的程度」,歐盟決定對11名涉入軍事政變之個人祭出旅行禁令及資產凍結等制裁,其中10名位居緬甸國防軍(Tatmadaw)高層,包括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Min Aung Hlaing)及副總司令梭溫(Soe Win),另外1名則是取消2020年全國大選結果的聯邦選舉委員會新任主席,而這波制裁也是歐盟自緬甸政變以來最重大的回應。
此外,美國財政部25日發布聲明,將2家緬甸軍方掌控企業列入黑名單,分別是緬甸經濟控股公共公司(Myanma Economic Holdings Public Company Limited, MEHL)及緬甸經濟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 Limited, MEC),除凍結該二企業在美國的所有資產,亦禁止美國公司或公民與制裁對象有任何財務往來。英國外相拉布(Dominic Raab)也表示,將隨同美國制裁該二企業,以縮減軍方財源。
不過緬甸軍方顯然對國際制裁不以為意,軍方發言人紹敏通(Zaw Min Tun)強調「我們必須終止無政府狀態,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接受無政府狀態?」甚至反過頭來指控示威者縱火及施暴,辯稱維安部隊的鎮壓行動是為對付「持有武器的叛亂份子」。

越南 | 14屆國會11次會議開幕 阮春福獲提名國家主席
越南第14屆國會第11次會議本週於河內召開,會中將選出國家主席、總理、國會主席等要職,現任總理阮春福(Nguyễn Xuân Phúc)被提名為國家主席候選人。
第14屆國會第11次會議自3月24日登場,預計於4月8日閉幕,為第14屆國會最後一次會議,會中將選出下一屆(2021年至2026年)國家主席、總理、國會主席等25個主要領導職位,而第15屆國會代表選舉將在5月23日舉行。
現任國家主席由越共總書記阮富仲(Nguyễn Phú Trọng)擔任。今年1月底召開越共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13大),確認總書記由阮富仲將再次出任,為繼黎筍(Lê Duẩn)後任期最長的總書記。阮富仲在2011年出任總書記、2016年連任,照例總書記最多擔任兩任十年,且領導階層年滿65歲應卸任,但阮富仲成為「人事特殊案」。
外界推測其他領導職人選,現任總理阮春福將接任國家主席,總理改由現任越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范明正(Phạm Minh Chính)接任、河內市委書記王廷惠(Vương Đình Huệ)則為下一任國會主席。阮春福也在會議第一天確認被提名為國家主席候選人,也是首次有現任總理被提名為國家主席。現年66歲的阮春福,自1983年加入越南共產黨,在2011至2016年出任副總理,2016年正式擔任總理一職。國家主席一職預計在4月1日投票選出、2日正式就職。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譴責北韓斷交 要求使館人員限期撤離
因不滿馬來西亞將一名涉嫌洗錢的北韓公民引渡至美國,北韓3月19日宣布與馬來西亞斷絕外交關係,馬來西亞外交部隨即對此表示譴責,並下令北韓使館人員48小時內離境。
馬來西亞聯邦法院17日駁回北韓公民文哲明(Mun Chol Myong)的上訴,批准馬國政府將其引渡至美國,面對涉嫌洗錢及違反制裁令輸出奢侈品至北韓等指控。北韓外交部19日透過國營中央通訊社(KCNA)發表聲明,抨擊馬國當局此舉形同讓北韓公民淪為美國敵對行為的犧牲品,破壞兩國相互尊重主權的基礎,是「惡劣且不可饒恕的重罪」,因此宣布全面終止與馬來西亞的外交關係。
馬來西亞外交部在聲明稿中表示,對北韓與馬國斷交深表遺憾,並譴責這項單方面的決定「不友善且毫無建設性」,有損相互尊重及睦鄰友好的精神。為捍衛主權並維護國家利益,馬國根據《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第9條規定,下令北韓駐吉隆坡使館人員及眷屬48小時內離境,同時宣布關閉馬國駐平壤大使館。
馬來西亞與北韓1973年建交,但2017年北韓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同父異母兄長金正男(Kim Jong Nam)在吉隆坡機場遇刺身亡後,兩國關係不若以往,如今48年邦誼畫下句點。

新加坡&印尼|星印外長會談 擬今年恢復雙邊領導人實體峰會
新加坡外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3月25日在雅加達與印尼外長雷特諾(Retno Marsudi)舉行會談,雙邊研擬今年恢復領導人實體非正式峰會的計畫,並且持續探討重啟星印跨境旅遊的可行性。兩國外長也談到緬甸局勢,支持東協盡快就緬甸危機舉行領導人峰會。
星印兩國領導人非正式峰會,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延後,兩國外長此次會面達成共識,將分別向星總理李顯龍與印尼總統佐科威建議,於今年恢復兩國領導人峰會。如果成行,預料雙邊將聚焦跨境旅遊恢復、數位合作與緬甸局勢等議題。
星國為疫苗接種進度領先的國家,而印尼也已啟動疫苗施打計畫,且正考慮重新開放外籍遊客觀光,有消息指出可能從新加坡附近的兩個知名度假小島開始,也就是巴淡島與民丹島。至於數位合作議題,兩國外長提到星印在峇淡島合作建立的農薩數位工業園(Nongsa Digital Park),該園已被列爲特別經濟區,兩國視其為數位合作的橋樑,將為年輕人提供新的機遇。
緬甸政變局勢動盪,兩國外長呼籲緬甸軍方停止使用武力避免傷亡,並且呼籲緬甸各方重啟對話,恢復民主、和平與穩定。雙邊認同緬甸事務不應該有外部勢力干預,但東協應該隨時準備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星印認為會面應可建立共識,支持緬甸取得全國和解,因此支持東協成員國領導人針對此危機會談。

菲律賓|中漁船停駐南海岩礁 菲控侵犯主權
菲律賓在南海地區的牛軛礁(Whitson Reef;菲稱Julian Felipe Reef)發現大量中國船隻,認為中國已侵犯菲國主權,要求中方儘速撤離。
菲律賓指出3月7日起發現近220艘中國漁船,據信為中國民兵所控制。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National Task Force for the West Philippine Sea)釋出的照片顯示,這些中國船隻排列整齊,據觀察漁船在白天沒有實際捕魚行為,並在夜晚徹夜不熄燈。小組指出,中方行為恐有過漁捕撈、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甚至危害航行安全的疑慮。
國防部長羅倫沙納(Delfin Lorenzana)嚴正向中國呼籲停止主權侵犯行為,要求儘速撤回船隻,並表示菲國已派出海空軍巡邏艦對中國行為進行蒐證,這些證據將用於下一步行動。外交部長陸辛(Teodoro Locsin)也在推特上指出已發出外交抗議;目前中國並未做出相關回應。
牛軛礁位於菲律賓巴拉望省以西約324公里,屬於菲國專屬經濟區(EEZ)與大陸礁內,菲國聲稱擁有主權。除了在牛軛礁出現大量中國船隻停駐,中國對南海主權聲索頻仍,今年1月更通過海警法,授權海警可對「中國管轄海域內」的非法行為使用武器,也包含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海地區。

泰國|泰自7月起開放新冠肺炎接種旅客免隔離入境普吉島
泰國將自7月1日起免除對於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欲入境普吉島外國旅客的隔離措施。泰國觀光暨體育部長皮帕(Phiphat Ratchakitprakarn)3月26日表示,泰國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已批准普吉府私部門和企業的提案,允許普吉島70%以上民眾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之後,重新開放迎接已接種疫苗的外國旅客。泰國預計將普吉島作為第一個重新開放讓接種旅客入境的試點,預期未來將此計劃拓展到沙美島(Koh Samui),以期重新活化影響泰國五分之一動能的旅遊業。
7月起,欲赴普吉島的接種外國旅客僅能透過直飛普吉島航班進入泰國。此外,外國旅客仍須在入境時出示合法的接種證明和新冠肺炎檢測陰性證明,並在機場再次進行新冠肺炎檢驗。普吉島副府尹皮契特(Pichet Panapong)指出,先前當地餐廳月營業額可達到40,000泰銖(約新台幣36,835元),但2021年2月據統計僅有約8,000泰銖(約新台幣7367元),因此在普吉島已維持89日零確診紀錄的情況下,讓外國旅客儘速入境已勢在必行。
普吉島計畫意味著普吉府將比訂於10月重新開放已接種外國旅客的泰國全國各地提早三個月,因此政府也預計安排超過93萬名普吉島民眾接種。根據推估,泰國重新開放外國旅客將能夠帶來潛在300億泰銖(約新台幣276億元)的旅遊收益,不過這仍有賴國際間在疫苗護照議題達成共識。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與Twitter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