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簽訂4億美元MOU 計畫在緬設立33家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中緬簽訂4億美元MOU 計畫在緬設立33家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外電編譯:楊政鵬(Chen-Peng Yang)


29980018702_74961df2c6_k.jpg
Inle Lake 一帶的稻田。(Photo Credit:Alex Berger@Flickr CC BY-NC 2.0)

今年721日,緬甸稻米聯合會(Myanmar Rice Federation)、緬甸農業公司(MAPCO, Myanmar Agribusiness Public Corporation)與中國中信集團(CITIC Group)旗下建設公司在首都奈比多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MoU),預計合資4億美元(約新台幣121億元),在10個省邦地區設立33家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該項合作希望提高每畝稻米產量與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並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注入稻米生產、碾磨和貿易產業。此外,此計劃將使農民更容易購買生產設備、使用倉儲設施,及受益於金融服務。 33家農業服務中心將在仰光、勃固、曼德勒、孟邦及撣邦等地區設立。

緬甸稻米聯合會副主席Dr. Soe Tun表示,「我們將尋求從中國政府獲得項目開發的貸款。目前,我們正在等待緬甸投資委員會(MIC, The Myanmar Investment Commission)的許可。」

Shwebo鄉鎮耕作者U Soe Tint指出,「身為本地農民,我樂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成立。如果我們有乾燥機,便可以節省時間和勞力成本。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匱乏的農業貸款。現時政府所提供之貸款額為每英畝15萬緬元(約新台幣3355元),但實際耕種成本則為每英畝44萬緬元(約新台幣9841元)。因此,農民必須想辦法借錢,在健全的信貸制度下購買肥料。此外,貿易商也以低價買進稻米,所以3年或更長的還款期是比較理想的。」

緬甸雖然向中國、斯里蘭卡、歐盟和南非等國際市場出口各種稻米,但相較於泰國和越南等周邊國家,其生產力相對低。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份,2017-2018財政年度緬甸全國共出口稻米70萬噸。而中國是迄今為止緬甸稻米出口最大的市場,在上一財政年度(2016-2017)緬甸總計出口約150萬噸稻米,其中50%通過邊境口岸出口至中國。

與此同時,緬甸商務部也於今年稍早允許外資從事農業相關商品之貿易,如化肥、種子和農藥。此舉與緬甸在第二個五年國家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訂之農業戰略相符合,期盼通過升級所用材料以促進農業、人民健康和基礎設施的發展。

(延伸閱讀:[緬甸投資指南14] 商務部新規定 開放純外資從事五類貿易

中國中信集團在緬甸的縱深佈局使其已在緬佔有重要地位,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的一環,中信擬斥資73億美元(約新台幣2215億元)收購緬西皎漂經濟特區(Kyauk Phyu Special Economic Zone)深海港70%至85%的股份。此外,該集團也贏得了鄰近工業園區和一家煉油廠的經營權。這次在農業上與緬方合作,顯見該集團試圖進一步擴增其在緬甸的影響力。


新聞來源: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