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翻譯怎麼怪怪的?泰國府名的華族遺澤

地名翻譯怎麼怪怪的?泰國府名的華族遺澤

作者:法蘭克(遊四方


在中文世界裡,外國地名的翻譯趨勢看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名,像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因為他們的文字基本上都有相對應的漢字,所以直接取該地名漢化後型態使用,如大阪、釜山、河內等;另一種因為不是漢字文化圈,所以直接將該地名發音用中文盡可能的類比,如紐約、巴黎、加爾各答等。不過在東南亞非漢字文化圈的地方,有時候會因為華人移民聚落較多的關係,讓地名中譯版本變得跟本地語言發音差距很大。例如印尼的第二大城Surabaya,由於當地有間華人供奉的「泗水廟」,在華語世界就直接以泗水為譯名。這個現象在泰國更為明顯。

眾所周知,泰國華人以潮州人為主,泰文地名或路名多以潮汕話的發音作為中文譯名,曼谷的一條以華人社群為主的「石龍軍路」就必須要用潮汕話來理解,幸好潮汕話跟台灣常用的泉漳片頗相近,台灣讀者不難聯想。「石龍軍路」泰文為Charoenkrung(เจริญกรุง),字面意義是「國運昌隆」,如果把「石龍軍」用潮汕方言發音,就會比起用普通話發音更接近泰文的念法。

在石龍軍路上的華人商店買東西,有時候可以直接用台語跟老闆對談,老闆講潮州話的時候好像也可以聽懂一點點。Photo credit:Frank

然而,當我們查看泰國部分府治的中文譯名時,似乎會出現兩種譯法,例如曼谷東北方的彩瓊騷府有時譯為北柳府,或曼谷東南的沙沒巴干府有時譯為北欖府,這類的中譯名稱差異巨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無風不起浪,我想這背後一定有些故事可以探究一番。

沙沒巴干(Samut Prakan สมุทรปราการ)─ 北欖府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沙沒」系列。「沙沒」(สมุทร)這個泰文字前面加個「大」(มหา)就有海洋的意思,以下介紹的3個府因為瀕臨暹羅灣,而獲得「沙沒」頭銜。

以「沙沒」(Samut, สมุทร)為名的府大多瀕臨暹羅灣,因為「沙沒」含有海洋的意思。Photo credit:Frank

1635年大城王朝時期,就已經將此地命名為沙沒巴干,意思是「海岸碉堡」,到了19世紀初卻克里王朝拉瑪二世時,繼續在此處建立碉堡防止外國海軍從昭披耶河攻入曼谷皇城,由於此城建於昭披耶河口,河口泰文稱為Paknam(ปากน้ำ),用潮州話發音就是「北欖」。

1893年北欖海戰前,暹羅向英國購買許多新式大砲,一開始法國總督其實有所顧忌,命令法國軍艦不要進入昭披耶河,但消息來不及傳到海軍將領手中,無意間引發暹羅割地賠款的衝突。Photo credit:Frank

這個碉堡在1893年暹羅與法國的衝突中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由於碉堡守軍缺乏訓練,無法阻止想進入昭披耶河的法國船艦,更嚴重的是還引發法國海軍進入內河封鎖曼谷,導致最後王朝必須割地換取和平協議,割讓了湄公河東岸一大部分今日屬於寮國的土地。這場「北欖海戰」的結局,在近代也成為了「國恥論」的素材之一。

ba91d7f3-625a-4d05-a73b-90798c2d2364
到北欖府時可以前往參觀砲台遺址,岸邊停泊一艘淘汰軍艦,讓遊客上船拍照留念。Photo credit:Frank

沙沒頌勘(Samut Songkhram, สมุทรสงคราม)─ 夜功府

此府因有夜功(maeklong, แม่กลอง)河流過,以前稱為夜功城,後來在1722年改名為沙沒頌勘。夜功河的泰文發音是maeklong,為什麼中文寫「夜」?由於網路上實在找不到相關資料,作者不負責任的猜測,由於潮州話的「夜」音似台語「暝」(me),所以maeklong以潮州話發音就是「暝功」,也許因此中文才寫成「夜功」。泰國北部與緬甸交界處有個華人稱夜豐頌府的地方,泰文發音Mae Hong Son(แม่ฮ่องสอน),應該也是類似的道理。

夜功河是夜功府命名的由來,由上游的「大桂河」、「小桂河」匯流而成。沒錯!就是桂河大橋的桂河。Photo credit:Frank

夜功府最有名的就是鐵道市場,每次火車進站,商販手腳俐落收棚清貨,讓車廂從佈滿蔬果漁獲的鐵軌上經過,場景值得一看,至於水果和魚乾上有沒有灰塵就不要強求。下午去府內的安帕瓦水上市場沿著夜功河畔走走、品嚐海鮮,如果有時間在此住一晚,四、五月間乘船還能深入河道欣賞螢火蟲,讓「夜」功河發揮極致。

夜功府鐵道市集也是觀光客最愛的景點之一,看著火車貼著南北貨進站頗為紓壓。Photo credit:Frank

沙沒沙空(Samut Sakhon, สมุทรสาคร)─ 龍仔厝府

1548年大城王朝時期,為了防禦緬甸人入侵,王朝在此建立防禦攻勢,定名為沙空武里(Sakhonburi, สาครบุรี),Sakhon意思是河流,指流經此府的「沓津河」(Maenam Tha Chin, แม่น้ำท่าจีน),到19世紀時由拉瑪四世改為現在的沙沒沙空,但無論名稱怎麼變,都跟「龍仔厝」發音擦不上邊,華人到底在演哪一齣?

135587ee-4df6-4b70-af8c-c065609ef68e
由「沓津河」所包覆的「沓洽龍」是早期華人經商的基地,以「龍的傳人」自居,因此稱此地為「龍仔厝」。Photo credit:Frank

早在大城王朝時期,華人駕船溯河而上,與泰人進行內河貿易,久而久之,華人聚居的河流曲段漸漸成為商業中心,此區今日叫做「沓洽龍」(Tha Chalom, ท่าฉลอม),意指「龍之碼頭」,而「沓津河」即為「中國碼頭河」,當年華人勢力說是呼風喚雨也不為過。住在「沓洽龍」的華人認為這曲流包覆的土地形如龍頭,河流向上游延伸宛如龍身龍尾,再加上傳統華人自詡為「龍的傳人」,因此將聚居之地稱為「龍仔厝」(Leng Gia Chu, เล่งเกียฉู่)。

「沓洽龍」一處古老的慈善機構,上面寫著「龍江善堂」,見證昔日華商不凡氣勢。Photo credit:Frank

然而,隨著1704年大城王朝善佩八世(Sanphet VIII, สรรเพชญ์ที่ ๘)開鑿「瑪哈猜運河」(Khlong Mahachai, คลองมหาชัย),將曼谷吞武里和龍仔厝連結起來後,「沓洽龍」對岸的「瑪哈猜港」逐漸成為此區貿易中心,不過「龍仔厝」的名聲依然透過廣大華人流芳千古。

今日龍仔厝府的政府辦公區以「沓洽龍」對岸的「瑪哈猜」為中心,「沓洽龍」因為「瑪哈猜」運河和火車站的出現而沒落。站在河岸邊,僅能遙想當年風華。Photo credit:Frank

彩瓊騷(Chachoengsao, ฉะเชิงเทรา)─ 北柳府

彩瓊騷之名可能來自柬埔寨語,Sateung ស្ទឹង)和Chao ជ្រៅ)兩字結合,意思是很深的河流,指的是貫穿該府的邦巴功河。不過多數泰國人都會簡稱這個府叫做แปดริ้ว(Baed Riu),網路上有幾種解釋,一是說邦巴功河出產的河魚肥美,運到市場賣時可以切成八條,泰文的「八條」就唸Baed Riu。另一個解釋則是與早期華人經商有關,邦巴功河是當年中國戎克船聚集買賣之處,人們稱แปะเรียว(Bae Riaw),意思是「百桅」,形容當年船桅覆空的景象。

แปดริ้ว(Baed Riu)據說是因為河魚肥美,可以切成「八條」,因此泰人習稱彩瓊騷府為「北柳」

今日去彩瓊騷府的遊客多半會拜訪新屋水上市場(Talat Nam Baanmai, ตลาดนำ้บ้านใหม่),市集比鄰邦巴功河,找間水上餐廳,可以迎著河面吹來的微風大快朵頤。至於市場有沒有賣可以切成八條的魚,就請各位自行前往考察。

可能是為了招攬華語圈的觀光客,但我不清楚水上市場跟葉問有什麼關聯。Photo credit:Frank

故事到這先喘口氣,雖然還想跟大家分享與高棉帝國有關的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 นครราชสีมา),以及因為華人商業一條街聞名的北碧府(Kanchanaburi, กาญจนบุรี),但因為篇幅,以及我的足跡尚未踏遍泰國各地的緣故,容未來再作補充。幸好,就從上面介紹的中譯府名緣由,似乎就已經能夠看出華人往昔在東南亞進行海上貿易和移民的蹤跡。

華商身分與當地族群的詮釋

著名美國哈佛大學漢學家孔復禮(Philip Kuhn)在其著作《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中提到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期的重大海外拓展政策,此舉除了宣揚國威,也帶回貿易資訊,移民也隨著鄭和航線大量前往東南亞。鄭和下西洋剛好與西方地理大發現碰撞出國際貿易的火花,也是造就東南亞國際化的一大力量,許多東南亞國家依賴外國人擔任港口商貿稅收管理人,華商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東南亞港口在此世界大勢之下成為中國和歐洲貿易的中繼站,中國沿海的溫州、福州、福建、潮州、廣東,甚至客家、海南等地移民也透過這個全新的全球化體系逐漸在東南亞各地定居,形成今日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多為閩南人,以及泰國以潮州人為主的華人社群。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剛好也是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的據點,照片中的鄭和塑像攝於馬來西亞麻六甲博物館。Photo credit:Frank

明朝約莫在14世紀下半到17世紀中葉,當時的暹羅由大城王朝統治,大城王朝基本上採取歡迎華商經營,而逐漸形成華人聚落,尤其是「龍仔厝府」幾乎與原本泰國地名毫無關係,而泰國人也很自然地將貫穿龍仔厝府的河流稱為「中國碼頭河」,可以說華人原生地意識和當地族群的詮釋,躍然於當今泰國府名的中譯版本上。

從龍仔厝府的府徽上還能看見中式戎克船行駛在「中國碼頭河」上,可見當年華商貿易在當地的重要性。Photo credit:Frank

除此之外,越南語稱中國人的其中一種措辭,似乎也和這股國際貿易的發展有關。當時的越南由黎朝Nhà Lê統治,掌控勢力包含峴港一帶,附近的會安也是當年黎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華人在此地的勢力亦相當龐大,會安老街今日還留存福建會館、廣肇會館等華人遺跡,他們自稱「明鄉(Minh hương)人」。不過相較於泰國,越南與中國民間的關係比較緊張,有些越南人會以「船人」ngưi tàu稱中國人,正是因為當初華人乘船來到越南,不過這種稱呼帶有強烈貶意,一般來說仍使用「中國人」ngưi Trung Quốc

IMG_6958
大航海時代和鄭和下西洋交會的火花,讓整個東南亞成為國際貿易中繼站,而當年漢人移民到台灣,主要是因為荷蘭殖民政府認為當地原住民僅習於捕獵,為了墾荒而大力鼓吹中國東南沿海居民渡過黑水溝,這些移民也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中介者。照片攝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Photo credit:Frank

帆船和貿易為大航海時代東西文明交會劃下最佳註解,東南亞在此國際大勢所趨下成為交易中繼站,華人移民和商賈作為國際貿易機器的齒輪,將宗教、文化、語言攜至東南亞各地,今日富含語言及文化的地名中譯,就成為華人遺澤的證據。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