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 從米商到街攤 曼谷考山路的前世今生
作者:黃嬿庭
曼谷市政府(Bangkok Metropolitan Administration)自8月初開始對考山路(Khaosan Road)上的街攤進行取締和清查,要求他們只能於夜間在街上進行販賣,擺攤位置和攤位大小也將有所限制。儘管攤商們已嘗試向政府進行協商,表明只在晚上營業的困難,但官方只回應,若想在白天擺攤,就必須每月繳納更多規費給市政府。
街頭攤販作為曼谷的特色,是考山路吸引觀光客的要素之一,對許多社會底層的個人或家庭而言,也是重要的生計來源,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後引發的失業潮,也帶動了新一波的街頭攤販在曼谷崛起。目前曼谷的街頭攤販需向市政府進行登記,並按月繳納街道清潔費。不過,非法擺攤的業者也不在少數,官方不斷透過各種計畫,希望將這些商販整頓到較為整潔、有接水電的公有市場,然而搬遷和租用這類市場店鋪的成本,是許多小攤商所無法負擔的。

2014年軍政府掌權後,執政的國家和平暨秩序維護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NCPO)更將街道整頓納入政治改革計畫中,過去兩年在市中心的暹羅(Siam)、素坤逸路(Sukhumvit)一帶都進行過一連串取締。去年因觀光考量而被排除在整頓範圍之外的唐人街和考山路,在今年也都面臨了整頓,不僅攤販被迫離開,在遊客間也引發反彈。但同時間在市民中,也有出於街區整潔和秩序等理由而支持整頓的聲音。
被譽為背包客天堂的考山路,原文ข้าวสาร意為經輾製的白米。地名源自該片區域過去為曼谷舊城區最大的白米交易據點,在曼谷王朝拉瑪六世在位時(1910-1925)主要為米商群聚之地。許多米是從運河邊的皇家穀倉,經Changrongsi橋運來販賣給住在這一帶的居民,除了米之外,當時在考山路上也會賣煮飯用的木炭、雜貨。
20世紀初的曼谷運河遍布,交通運輸高度倚賴水運,現在的考山路原只是該街區名為考山的一條小巷,開通於1892年, 因與當時連接昭披耶河的運河相鄰而成為白米交易的中心,後來在這一帶也漸漸形成了聚落,販賣各式各樣童玩和粿條的商販也隨之興起。
1985年前後,適逢曼谷建都200周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到曼谷觀光甚至拍攝電影,處於交通要道的考山路一帶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旅社,也成為曼谷夜生活的中心。1990年起,一年一度在此舉辦的潑水節活動更為泰國帶來龐大的觀光人潮與收入。而今後,政府強硬的取締措施是否會改變考山路的樣貌,攤商們又會發展出甚麼應變之道,都值得持續觀察。
資料來源
- Vendors ignore ban on road stalls on Khao San(Bangkok Post)
- ‘It’s a shocking idea’: outcry over Bangkok street vendor ban(The Guardian)
- Khaosan Road looks so empty following vendor ban(BK)
- KHAOSAN ROAD : พลวัตของถนนข้าวสาร(khaosanroadblog)
- Bangkok’s disappearing streetfood(BBC Travel)
- Street vendors to be banned across Bangkok, except in Yaowarat and Khao San, by year-end(The Strait Times)
- Street Vending in Bangkok: Legal and Policy Frameworks, Livelihood Challenges and Collective Responses(Chonticha Tangworamongk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