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 藏於峰際、立於谷澗:險境求生的越北苗族
作者:法蘭克(遊四方)

依據越南政府認定的54個少數民族裡,有個叫作赫蒙(H’Mông)的族裔,多數資料顯示赫蒙族是苗族的一個分支,本文標題用苗族,主要是為了增加中文讀者的興趣,畢竟《笑傲江湖》裡的藍鳳凰角色深入人心,而越北赫蒙族的穿著和梯田景觀也與中國貴州境內苗族雷同,而且如果本文能夠吸引專業民族學者指正,這標題也算是達到它的雙重目的了,但以下內文將入境隨俗,全部以「赫蒙族」稱呼。
梯田連綿的國度:沙壩的赫蒙族

來到越南的國際旅客,多數會前往西北山區老街省的沙壩(Sapa)旅遊,在那除了可以登上3,143公尺的法屬印度支那第一高峰番西邦(Phan Xi Păng)外,也能夠步行至當地赫蒙族的部落之中。早些年前,當河內到老街省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前,遊客多半選擇搭乘夜鋪火車,在轟隆聲中的清晨抵達老街市區,再搭小客車上到沙壩市鎮。近年來隨著交通開發,連上番西邦高峰都有纜車直達,造福觀光旅客,不過也失去了冒險犯難的樂趣。

沙壩吸引觀光客之盛,甚至形成當地赫蒙族人以觀光業維生的現象,能受教育的從小學習英語或法語,以便長大成為導遊,無法受教育的就學習編織或製做銀器,隨時隨地向遊客兜售;體格健壯者則成為攀登番西邦的嚮導。

筆者第一次到沙壩旅遊時,還想笨拙地練習越南語,沒想到導遊聽了馬上用英文回答:「可以麻煩你說英文嗎?我的越南文不好」。諷刺的是,沙壩小鎮中心的公園裡立了個石碑,上面刻著越南革命先鋒胡伯伯(即胡志明)寫給赫蒙族小孩的信,內容大概是要小朋友認真學習國語(Quốc Ngữ,就是越南文),已經會的小朋友要教不會的云云。不過從旅遊現狀看來,英文似乎還是沙壩赫蒙族樂於熟習的語言。

險中求生的代表:河江省石地高原的赫蒙族
除了沙壩之外,越北河江省的「石地高原」(Cao nguyên đá)也散居著大量的赫蒙族人,此地交通不便,觀光客不多,多半是一輛機車任我行、兩輪風沙樂逍遙的越南年輕小伙子。從苗旺縣(Mèo Vạc)往同文縣(Đồng Văn)方向走,左右皆是壯闊景色,沿途地景不斷改變,突見滿山質地黑色裸岩遍布,使得在此生存的赫蒙族必須在岩脈間僅存的土地上種植玉米,外人看來生活格外艱困。

在艱困之餘,年輕赫蒙族男女依舊驅車停靠在緊鄰懸崖的公路邊坡卿卿我我,身旁是親愛的伴侶,眼前是壯闊的山河綿延,相較於都市男女只能在咖啡店,河江省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地景,怎能不善加利用。

在苗旺縣和同文縣之間,每隔一段山路就會出現赫蒙族聚落,在同文縣可參觀「王氏別宮」(Dinh Thự Họ Vương)。此建築原為赫蒙族首領王政德(Vương Chính Đức,1865-1947,赫蒙語拼音為Vaj Tsoov Loom)的住所,當時在王政德轄下之赫蒙族約有7萬人左右,為維持河江地區赫蒙族獨立自主地位,王政德與其次子王志浧(Vương Chí Sình,赫蒙語拼音為Vaj Txhiaj Lwm)以種植罌粟花為主要經濟來源,對抗法國殖民以及中國方面蔣介石軍隊等勢力。1945年以後,王志浧與北越政府合作,並成為第二屆國會代表兼任同文縣主席。

「王氏別宮」占地約3000平方公尺,啟建於1919年,直到1928年完工,王政德本人也是有相當程度的漢化水準,「王氏別宮」是王政德特地從中國聘請建築師及風水師來此地興建,門牌上還有阮氏王朝啟定帝於1923年時封贈的匾額,寫著「邊政可風」,讚頌王政德治理邊疆值為楷模。

「王氏別宮」直到近期成為國家歷史古蹟,透過一名原為赫蒙族後裔的導遊自述,可以看出族群沒落的悲戚。

王氏徐(Vương Thị Chờ)之母原為窮苦赫蒙族人,後嫁至王政德家族,她和她的7個兄弟姊妹都是在「王氏別宮」中出生長大,直到「王氏別宮」在1993年被越南政府認定為「國定古蹟」之後,王氏徐一家人都還在此地起居生活,因此有時在家中用餐時,還會有觀光客在門外探頭探腦;2004年時,王家與地方政府協議將「王氏別宮」所有產權交由國家管理,王家後裔只得搬遷他處,2007年時河江省開辦培訓觀光人力之講座,王氏徐仍希望為曾經屬於她的故居作些甚麼,因此成為「王氏別宮」的解說員。王氏徐的越文不好,為了能夠流利解說,她還多花了兩三年的時間精進越南語。故居成為國定古蹟固然有光榮的一面,但如何透過「王氏別宮」來弘揚赫蒙族在此區輝煌的過去,可能還需要更多當地赫蒙族的關注。

國家霸權切割民族
越南境內的赫蒙族經濟生活較為貧苦之外,根據中國學者徐祖祥《越南北部民族地區宗教生態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一文寫到:「越南戰爭期間,赫蒙族轉而協助美軍在寮國對付北越,…之後美國一直以民族和宗教問題為藉口,支持該地區的赫蒙族從事獨立建國運動,恣意干涉越南的民族和宗教問題…。2011年4月底,奠邊府省赫蒙族居住區大約有7至8千名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聚集祈禱,要求宗教自由和自治權,發生少見的大規模騷亂。」此段透露出越南赫蒙族的政治地位仍受壓迫;然而另一方面,2016年選出越南國會496名議員中,赫蒙族占有9席,並且有一人擔任越南民族委員會的副主席,加上河江省及老街省境內的「赫蒙王別宮」都被定為國定古蹟,顯示出越南政府還是賦予赫蒙族一定的地位。

越南隔壁的寮國境內也有大批赫蒙族居住,由於越戰時美國中情局支持寮國境內以王寶(Vang Pao)為首之赫蒙人對抗越共,導致部分赫蒙族遭到嚴格監管甚至屠殺。根據「世界赫蒙族議會」(Congress of World Hmong People)網頁說明,赫蒙族在60年代遭寮共以宣傳分割為三個群體,一個群體是與寮共和平共處的赫蒙族,一個就是以王寶為首的赫蒙族,越戰之後離散到世界各地成為政治難民,最後一個群體仍留在寮國境內遭迫害打壓。

搜尋赫蒙族相關資料的時後,筆者一直聯想到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庫德族。庫德族總人數約3千萬,在伊土敘三國邊境山地過著游牧的生活,在伊斯蘭國(IS)勢力幾乎遭剿滅之後,土耳其政府於2018年1月20日展開在敘利亞北方庫德族地區之攻擊,宣稱要打擊恐怖組織;有評論認為,在西方打擊伊斯蘭國時,軍援支持該地庫德族作為馬前卒,完事之後又遭盟軍背叛。赫蒙族在越戰過程中也是犧牲者,兩個族群可說是同病相憐。
世界史的失語者
越南境內的赫蒙族到底如何,網路的越文資訊相當缺乏,英文資訊則大多討論寮國情況。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全球赫蒙族(包含苗族)的人數超過一千萬人,中國境內將近有950萬,越南則有78萬人。高夏(Christopher Goscha)所著《世界史的失語者》(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中,提到高地越南少數民族的自治:「越南民主共和國在1955年建立『泰孟自治區』。1956年,河內正式將這個組織擴大為『北越南自治區』,將幾乎所有北部山區含括一百多萬多族裔人口完全納入轄區。儘管自治區法規尊重在地的語言、行政、宗教與文化,共產黨透過黨組系統、越裔與非越裔幹部、保安情治人員,必要時還動用軍隊,以控制全局。」

在高夏的著作裡,我們得以發掘出少數民族在越南史裡的痕跡,然而多數文獻著重在傣族和南部越南中央高地的少數民族,越南赫蒙族的輪廓似乎仍待更多文獻來拼湊,說越南是世界史的失語者,那麼赫蒙族可能根本失去了自己的聲帶。

國際間有個非政府組織叫作「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UNPO),該組織成立於1991年,總部設在荷蘭海牙,UNPO主張以非暴力手段來解決各成員的主權爭議,但成員國之間不必然具備外交關係。臺灣和赫蒙族,甚至和庫德族在此有了交集,這三個群體都是UNPO的成員,臺灣透過「臺灣民主基金會」在此組織內運作,赫蒙族則是以「世界赫蒙族議會」作為代表,獨立前的亞美尼亞、東帝汶也曾經是UNPO的成員,說UNPO是世界史失語者的聯盟大概也不為過。

臺灣目前在中國硬實力、軟實力,甚至銳實力的壓境下,在國際的話語權也不斷被壓縮。世界上有許多族群或群體因為宗教、信仰、民族或價值觀的不同,而遭到壓迫,臺灣也是其中一份子。綜觀UNPO內的成員包含高加索山地的阿布卡茲(Abkhazia)、東土耳其斯坦(即中國所稱疆獨)、西藏、伊朗庫德族、赫蒙族等,而臺灣在這被打壓的聯盟中,可說是具有最堅強國家後盾的群體。近期臺灣的網路社群中出現「TaiwanWarmPower」(臺灣暖實力)粉絲頁,其目的在透過臺灣的經濟網路實力為全球被壓迫的群體發聲,讓所有被壓迫者能夠取暖。
希望有一天,無論是臺灣或是赫蒙族,以及全世界在險境中求生的民族,都不再是「世界史的失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