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商情]「東望政策」2.0:馬哈迪呼籲大馬人民向日本學習
外電整理:黃以樂

大馬首相馬哈迪於6月10日抵達東京,展開長達3天的正式訪問。日本是馬哈迪再次成為首相後,第一個正式訪問的國家。馬哈迪此行主要是出席第24屆亞洲未來國際大會(日經會議),並在會議上發表演講:「維持亞洲開放:如何實現繁榮與穩定」。此外,馬哈迪訪問日本期間也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本工商會、日本對外機構等會面,討論眾多議題,包括在新加坡舉行的「川金會」、大馬國債問題、以及宣傳「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或稱:「向東政策」)等等。
馬哈迪的「東望政策」
馬哈迪曾在1981年至2003年擔任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而他在上任不久後就推出了「東望政策」。該政策可謂馬哈迪執政時期最受關注的重大政策之一,因其改變了大馬與亞洲工業強國的關係。
所謂「東望政策」就是向亞洲東部的工業強國看齊,從這些成功的例子中尋找可學習的拼經濟模式。馬哈迪推出該政策時,大馬還是一個落後、窮困的國家。馬哈迪在參加日經會議時表示:「80年代的大馬,沒有科技、技術和資本可言。但我們觀察到東亞國家的成長,並且決定從這些國家學習,例如日本、韓國和中國。」
更具體而言,「東望政策」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其一,讓大馬學生到日本各科技大學留學;其二,派送實習生到日本的工商部門受訓,同時也聘請日本老師到大馬指導。馬哈迪解釋「該政策不只是到日本留學或工作的政策而已,更重要的是向日本人學習他們的工作態度與價值觀。」他之所以會對日本人如此欽佩,主要是因為日本成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破壞中重建國家。「1961年我到日本時,處處都是戰爭留下的廢墟」,馬哈迪在會議中指出,「但我後來看到日本人努力重建家園,並且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馬哈迪此次訪日,也與居留在日本的大馬國民共進晚餐,並於該晚會上表示:「『東望政策』也強調向日本學習他們未能完成任務而產生的羞恥心。」馬哈迪認為日本人具有強烈的羞恥感。馬哈迪在晚會中向大馬人發表演講時指出:「古時,當日本人犯錯時甚至還會切腹自盡,而日本人正是為了避免落入這種羞恥感而努力盡他們所能。」
另外,馬哈迪也表示大馬並沒有這種價值觀。「當我們(大馬人)產出劣等品質的產品時,我們不會感到羞恥」,馬哈迪在演講中說道,「我們在大馬應該持有這樣的價值觀,才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像日本一樣成功的國家。」
小國應團結一致
事實上,馬哈迪推出「東望政策」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尋求有別於西方價值觀的發展模式。儘管如此,他並不是企圖製造一種「反西方」的情緒,而是希望從亞洲成功的例子中尋找所謂的「亞洲價值」(Asian Value),塑造一個專屬於亞洲國家的身分認同。
在馬哈迪身為第4任首相期間,他積極推動東協的發展,期望建立一個不同於西式的國際組織。他也經常批評西方國家自相矛盾,因為一方面他們推廣民主自由,但在國際組織中卻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其他國家,或是以不公平的方式對待小國。
「我們必須認知到世界上存有剛剛誕生的國家,而這些國家才剛起步不久,需要特別的保護,因為他們並沒有能力與大國競爭」,馬哈迪在日經會議上發表演說時說道。他呼籲亞洲的小國應團結一致,才有能力與美國或中國等大國談判。
馬哈迪再度成為首相,首次訪問的國家就選定日本,被許多媒體認為是為了擺脫對中資的過度依賴。從歷史的觀點看,馬哈迪之前與日本合作的主因,是為了制衡美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勢力。如今,馬哈迪重談「東望政策」時,亞洲局勢已改變不少;中國已經成為亞洲中的大國,影響勢力不輸美國。因此,他向日本要求提供軟貸款以解決國債問題,才會被視為是一個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決策。馬哈迪再度成為首相後,不僅大馬與大國關係有新的發展方向,我們也可預期日馬之間在近年會有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參考資料:
- PM: 1980s ‘Look East Policy’ more about adopting Japanese work ethic and value system(New Straits Times)
-
Mahathir revives ‘Look East’ policy to join ranks of economic giants(Nikkei Asian Review)
- Be like the Japanese and Malaysia will succeed: Mahathir(Channel News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