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一帶一路:中國與馬來西亞「港口聯盟」增加5港

[政經商情] 佈局一帶一路:中國與馬來西亞「港口聯盟」增加5港

外電整理:黃以樂


9266675725_cc5cb22890_o
吧生港 Port Klang (Photo Credit:IAEA Imagebank@ Flickr CC BY 2.0)

上週一(9月4日),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宣布中國與馬來西亞合作的「港口聯盟」(China-Malaysia Port Alliance;CMPA)將增加五個港口,使得兩國合作發展的港口總數增至21。

新增的五個港口包括馬來西亞的甘馬挽港(Kemaman Port)、古晉港(Kuching Port Authority)和沙巴港(Sabah Port Authority),以及中國的天津港和青島港。廖中萊表示「我們(中國與大馬)的合作將會更全面,因為現在西馬、沙巴與砂拉越都有港口在此聯盟中。」廖中萊是在CMPA的第二屆年度會議結束後,向記者公布此消息。

CMPA最初是在2015年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馬來西亞時,雙方達成的協議。兩國成立CMPA是為了促進小型港口與大型港口的科技建設與技術轉移,進而提升小型港口的港口科技、集裝箱科技以及提高效率。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指出,「此港口聯盟不僅建立起兩國之間的海運網絡,亦將兩國的貿易、商業與旅遊業連結」。

「一帶一路」:大馬為重要合作夥伴

正當中國大陸力推「一帶一路」政策時,CMPA自然成為該計畫的一部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Melaka),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中重要的港口。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曾以馬六甲作為重要基地。在現代版的絲綢之路中,馬六甲依然被中國視為重要的港口之一。中國政府已計畫投資美金100億在馬六甲建設一個深海港口,並且預計在2025年完工時,使其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海港。這項名為「皇京港」(Melaka Gateway Project)的工程不僅是針對港口進行建設,同時也包括住宅區與商業區的規劃。

除了馬六甲港口以外,馬來西亞的吧生港(Port Klang)、檳城(Penang)、柔佛(Johor)、關丹(Kuantan)和民都魯(Bintulu),以及中國的大連、上海、寧波、欽洲、廣州、福州、廈門、深圳、海南和太倉等,總共16個港口在CMPA的架構下已合作兩年。

廖中萊強調CMPA中的這些港口,純粹是為了經濟考量與商業用途。但中國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依然是一件備受爭議的舉動。

馬六甲海峽重要的戰略用途

對中國而言,馬六甲海峽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貿易路線,更是中國將近80%能源需求使用的路線。中國前總理胡錦濤早在2003年,就把馬六甲海峽視為一項重要的戰略地帶。在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從事中馬關係研究的Dr Johan Saravanamuttu指出,「馬六甲海峽(對中國而言)具有戰略意義。(這些國家)開始時通常會以經濟形式存在於區域中, 接著是海軍進入,因為中國有義務確保貿易船隻的安全。」

舉例來說,目前中國廣西北部國際港務集團已經擁有關丹港40%的股份,同時也擁有在彭亨州(Pahang)的關丹工業區49%之股份。這兩個港口皆朝向兵家必爭之地:南中國海。

此外,CMPA其中一項計畫是增設新港口以提高馬六甲海峽沿岸港口的船隻負載量。大馬政府期望吸引高達10萬的船隻使用這些港口,其中大部分為中國船隻。但一項世界銀行公布的報告指出,大馬西海岸的港口尚未達其負載量上限,並無增加新港口的必要。一些相關產業業者認為CMPA並不合理,並引起質疑中國的動機或許傾向軍事考量。

廖中萊表示大馬經濟在成長,因此需要更多港口。他也強調CMPA並不是一個沒有成果的聯盟。「我們的港口和物流在CMPA下,將具有更好的競爭能力。」


參考資料: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