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評論]移工保護:菲律賓外交的光榮責任?沉重包袱?
作者:江懷哲
2011年2月,14名因詐騙被捕的台籍嫌犯被菲律賓政府遣送至中國;此舉引發台灣輿論譁然。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菲律賓的做法對台不夠尊重,並有違國際慣例;外交部、法務部、海基會則各自從國際法、司法管轄權、兩岸協商機制等面向發表抗議聲明,民進黨亦抨擊政府辦事不力。政府為向菲律賓表達抗議,不但召回駐菲大使,還採取取消菲籍持歐美簽入台優惠、嚴審菲移工來台等措施。
5年過後的今日,我們似乎應冷靜點重新檢視,為何菲律賓政府會作出這種決策呢?如果跳出島嶼視野,從菲律賓方面看待,事情恐怕就不是「臺灣是小國」「中國施壓」這麼簡單了; 當然也更不可能是網路上「菲國當美國的魁儡,將台灣賣給中國」這類的謠傳。
據Aileen Baviera(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教授)分析,2011年的「菲律賓遣送台籍嫌犯至中國」爭議案,及當時菲中兩國間諸多的互動,都必須放到另一著名跨國司法案件的脈絡來看待:2011年3月,3名於中國從事毒品走私、遭判決定讞的菲律賓罪犯被執行死刑。這是菲中關係史上首例「菲國公民被中國執行死刑」。

在菲律賓,此類牽涉菲籍海外移工的司法案件往往吸引輿論關注,主要是因包含菲國民眾、菲國工運組織、眾多學者與部分政治人物在內,多認為菲國人民流落異鄉工作,是政府治理失敗的責任;菲國政府因此常需擺出「悍」衛海外移工權利的姿態,來回應國內輿論壓力。目前菲律賓共有10%的人口於海外討生活,其中多在中東、東北亞、北美等地從事基礎勞動、醫療護理等工作;這也是菲國外交政策強烈「保護菲國移工(OFW)」傳統的根源,或某些人說的「包袱」。前菲律賓總統艾若育於2004年7月將本國部隊撤出伊拉克的決策,即被認為是受「保護菲國移工(OFW)」輿論影響的案例;當時一名菲律賓籍司機遭伊拉克反抗武裝綁架,要求菲國撤出伊拉克,國內輿論多要求艾若育妥協,拯救該同胞的性命。面對移工保護的議題,菲律賓連「菲美關係」都可以暫時捨棄;這和台灣對待海外國民的態度有明顯差異,如日前3名涉嫌運毒的台籍人士在印尼被判決死刑定讞的新聞,在國內幾乎沒吸引任何注意,政府的反應也相對溫和。
2010年開始,面對民間輿論交付的「不可能的任務」,上台不久的菲國艾奎諾政府,被迫動用檯面上、檯面下的各種外交手腕,企圖要在執行死刑前挽回3名菲籍移工的生命、改易成無期徒刑;遣送「台籍嫌犯至中國」不過是當時的諸多政治動作之一。當時較明顯的運作如下:
- 2010年12月,菲國政府故意不出席中國民權人士劉曉波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艾奎諾政府此舉遭國內人權組織大力批判。
- 2011年2月,菲國甘冒台菲關係惡化的風險,將14名因詐騙被捕的台籍嫌犯被菲律賓政府遣送至中國(部分也為補償2010年血腥的挾持香港遊客事件)。我國外交部召回駐菲代表,並祭出對菲移工更嚴格的赴台程序;其後來台澄清的菲國特別代表Mar Roxas(現正角逐總統大位,當時從交通部長卸任未久),被馬英九冰冷的對待。
- 2011年2月,菲律賓副總統Binay(同為總統候選人)赴中國說項,代表菲國政府請求暫緩執行死刑。由於獲中方短暫同意,Binay當時獲民眾普遍的讚揚。
在台灣民眾普遍印象中,菲律賓與中國的南海恩怨不斷,2011年7月菲國更有網路民調顯示,高達7成的民眾認為應抵制中國產品、抗議中國在南海侵害菲國主權。但必須說明的是,此死刑事件在菲國內被視為「中國惡霸又來了」的成分並不重,對政府保護移工不利的批評反而較多;如此背景對菲國政府構成的挑戰,即是如何在完滿其「保護菲國移工(OFW)」的責任、平息輿論的同時,還要尊重中國法治、並推動打擊跨國犯罪的合作。缺乏經驗的艾奎諾政府,不智的將單一司法事件與劉曉波頒獎、遣返台籍罪犯至中國聯想在一起操作,企圖在南海緊張的狀態下,維持菲中關係的一線生機,最終不但未達效果,還暫時賠上了與台灣的雙邊關係。也許此段期間,中國還在想菲律賓最近怎麼怪怪的,對我莫名這麼好呢;而台灣民間的反應,則更凸顯我們對菲律賓外交的缺乏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