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戈巴契夫?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

[人物領袖] 緬甸的戈巴契夫?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

作者:鄭之翔(Sean Cheng)


緬甸總統登盛。(Photo Credit: Chatham House@Flickr CC BY 2.0, https://goo.gl/3gKoIA)
緬甸總統登盛。(Photo Credit: Chatham House@Flickr CC BY 2.0, https://goo.gl/3gKoIA)

登盛是誰?

2015年,如果你在緬甸第一大城仰光(Yangon)待上幾天,你可以看到許多外商公司,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在商店,你可以買到可口可樂,也可以讀到不只一份報紙,看到不少集會遊行的訊息。這些看似在現代民主國家司空見慣的場景,對緬甸而言,卻是這五年才有的新鮮事。幕後的關鍵推手,就是現任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

緬甸自1960年代以來,在軍政府的極權統治之下,外資及觀光客一直不得其門而入,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國度之一。2010年新憲法上路,更改國旗及國名,並舉行二十年來的第一次大選,象徵軍政府將權力逐漸移轉給人民,首任總統為登盛。原本外界以為,出身軍事背景的新總統登盛,上台之後應不會讓緬甸有太大的改變。但跌破大家眼鏡的是,登盛竟是緬甸近五十年來改革的最大推手。

登盛1945年出生於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附近的一個小農村,父母皆務農。登盛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因為家鄉沒有中學,登盛自中學時即離鄉求學,之後考取緬甸軍事學院,從少尉軍官開始當起,一路當到軍隊司令、軍務署署長。之後登盛又出任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第二及第一秘書長,在2007年被任命為緬甸軍政府代總理。在總理任內,登盛積極推動新憲法,舉辦修憲公投。該次公投最後雖然通過,但該次公投因為在風災期間舉辦,被外界質疑公投結果並不公平

2010年新憲法通過之後,緬甸舉行新憲施行下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也是緬甸「邁向民主之路」(Roadmap to Discipline-flourishing Democracy)計劃中的第五步。登盛脫下軍裝,帶領由軍方勢力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簡稱USDP),獲得80%以上的席次,但該次選舉被反對派杯葛,普遍被國際社會認為並不具正當性。隔年,登盛被國會推選為新任總統。登盛上任總統之後,大揮改革大刀,或許部分措施被質疑力道不足,但已讓國際社會驚艷,不管在政治、經濟及對外關係皆有作為。

政治方面,他多次釋放政治犯,人數累積達上千人,同時也對反對派的領導者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釋出善意,承認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NLD),並在2012年舉辦國會補選。這次選舉雖有部分舞弊情形發生,但已被認為是一次相對透明、公平的選舉。全國民主聯盟在此次補選的44個席次中獲得了43個席次,翁山蘇姬也當選成為國會議員

在人權保障上,登盛除了解除報禁,也合法化部分集會結社權。登盛作爲前任軍方的指揮官,更罕見地容許1988年軍方血腥鎮壓的「8888民主運動」舉辦二十五週年紀念活動,甚至作出評論,表示能夠舉辦這個活動,是「政治的新一頁」,是緬甸「和解的開始」。

Thein_Sein_Cameron
緬甸總統登盛與英國首相卡麥隆會面。(Photo Credit: Number 10@Flickr CC BY 2.0, https://goo.gl/rFqb1K)

此外,對外關係也因為緬甸的民主化,歐盟、美國及英國等大國紛紛解除對緬甸自「8888民主運動」及2007年番紅花革命以來的經濟制裁。美國總統歐巴馬更兩度歷史性地出訪緬甸,顯然成為其「重返亞洲」政策中的一環。至於登盛則積極出訪各國,包括美國、英國及日本等。緬甸與各國的外交逐漸正常化,亦大舉開放外國觀光客與外資,經濟隨之大幅成長

前人民議會議長兼執政黨黨主席瑞曼。(Photo Credit: Prachatai@Flickr CC BY 2.0)
前人民議會議長兼執政黨黨主席瑞曼。(Photo Credit: Prachatai@Flickr CC BY 2.0)

縱使改革大家有目共睹,但執政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也為緬甸未來的改革,以及民主的進程帶來一些隱憂。人民議會議長瑞曼(Shwe Mann)一直都是執政黨下屆總統的熱門人選,但他和現任總統登盛之間的權力矛盾一直都存在,甚至謠傳可能跟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結盟,尤其登盛在今年7月表達參選下屆總統的意願後,兩人鬥爭逐漸浮上檯面。最新消息指出,登盛在8月12日深夜撤換瑞曼黨主席及人民議會議長的職位,還把他軟禁在家中,震驚國際。除了瑞曼之外,黨的總書記也被撤換,旗下的報社也因不明原因而關閉。後續發展仍不明朗,是否會對三個月後的緬甸大選及後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產生影響?值得繼續關注。

最近在忙什麼?

受颶風科門影響,許多緬甸村落已成水鄉澤國。(Photo Credit: thet-wai-blog@Blogger CC BY 2.0, http://goo.gl/vXDLxY)
受颶風科門影響,許多緬甸村落已成水鄉澤國。(Photo Credit: thet-wai-blog@Blogger CC BY 2.0, http://goo.gl/vXDLxY)

緬甸正遭遇近幾年最嚴重的水災之一。適逢季風季節,再加上颶風科門(Komen)帶來的雨量,讓緬甸西部若開邦(Rakhine State)區域遭受洪水侵襲,已造成逾百人死亡,近十萬人流離失所,百萬人受到影響,二十幾萬公畝的農地也被破壞殆盡,災情相當慘重。

為因應災情,總統登盛宣布若開邦為自然災害區,撤離三角洲區域的居民,並且宣示會盡一切努力拯救災民及災區。目前緬甸政府及國際支援正積極協助重建災區。

紐時報導,這次登盛面對風災的處理有別以往,獲得民眾及國際社會少見的讚賞。2008年納吉斯颶風來襲,災情慘重,時任軍政府總理及第一將軍的登盛竟拒絕外援,造成十四萬人死亡的慘劇,飽受國際社會及緬甸國內抨擊。而登盛這次除了救災得宜,也親自訪視災區,並積極向外求援,將死傷降到最低,被認為對今年年底緬甸普選的選情有很大的加分效果。

未來可能性?

緬甸選舉委員會已在上個月宣布今年普選時間將於11月8日舉行。這次選舉可能是緬甸發展至今最透明與公正的一次選舉。原先傳出只做一任的登盛,在七月底接受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的訪問時表示,他有考慮參與今年的選舉,爭取連任。

緬甸總統登盛與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會晤。(圖片來源:Myanmar President Office, http://goo.gl/PqTFCo)
緬甸總統登盛與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會晤。(圖片來源:Myanmar President Office, http://goo.gl/PqTFCo)

登盛上台後雖然讓國際社會耳目一新,一度傳言登盛可能是繼翁山蘇姬後緬甸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人選,但在登盛執政之下,新聞自由仍被限制、部分記者跟異議份子被逮捕,這些打壓言論的措施隨著選舉逼近似乎有緊縮的跡象。

翁山蘇姬曾在去年底表示緬甸的改革已開始「停滯」,最大的原因是軍方統治五十年的利益裙帶早已深根緬甸社會,他們是不會輕易放手的既得利益者,這點從國會今年為了讓翁山蘇姬能獲得選舉資格的的修憲案被軍方否決即可得知。尤其登盛在選前三個月無預警撤換國會議長瑞曼的消息一傳出,更讓緬甸未來的政局更加撲朔迷離。未來登盛是否參選總統?民主改革能否持續?近三個月後的國會大選結果及後續發展,是今年東南亞政治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