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牆垣─清萊舊城散策
作者:法蘭克(遊四方)
飛往清萊皇太后國際機場(Mae Fah Luang Airport, IATA代碼:CEI)之前,從網路旅遊資訊發現清萊府觀光資源頗為豐富,有金三角讓觀者嗟嘆毒品害人不淺,有白廟、藍廟向旅客展現宗教建築之美,還有美斯樂山城給來自中華民國的子民探索孤軍歷史,唯獨清萊市區內似乎沒有太多令人駐足的景點。還在猶豫時,瞥見Tripadvisor前十名景點裡介紹了「玉佛寺」和「鐘塔燈光秀」,而且清萊夜市似乎也能安撫我飢餓的靈魂,訂了一間市區內步行可至夜市的民宿後就出發了。然而,隨著飛機降落、驅車前往民宿之後,我才發現真正的瑰寶其實隱身在清萊舊城巷弄之間。

信步清萊舊城區,少了清邁古城的商業氣息,多了一分質樸,似乎更能靜靜地聆聽城市所吐露的歷史痕跡。
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路牌上的中文翻譯。路名中譯在曼谷當然也能看得見,但不會像清萊市區那樣幾乎每條路牌上都有,而且一般來說,路名通常以音譯處理,可是清萊市區路名有些是採用意譯。例如我所住民宿外頭的馬路Thanon Prasopsuk(ถนนประสพสุข),就取Prasop「相遇」以及Suk「快樂」兩字翻成「遇福路」;或是舊城西邊小丘上的Thanon Doithong(ถนนดอยทอง),取Doi「山」和Thong「金」兩字譯為「金山路」。由於路牌中譯印刷字體均採正體字,我想清萊以這種方式規畫設計城市,或許和過去的中華民國國軍後裔有點關係。

繼續沿著舊市區的渠道走,不時出現幾塊石碑,碑上寫著「清邁門」(Chiang Mai Gate, ประตูเชียงใหม่)的那塊引起我的注意,隨後還有一塊寫著「鬼門」(Phi Gate, ประตูผี),基於「遊四方」曾經探索曼谷鬼門周邊美食以及歷史,我決定也在清萊舊城搜索一下,看看那消失的牆垣曾承載什麼樣的過去。

果不其然,石碑的背後繪製了簡易地圖,似乎標示清萊古城門的位置,然而因為地圖實在太過簡易,加上泰文字母難以辨識,對著這塊石碑一直端詳也不是辦法,似乎得從城市其他角落著手。

不得已,我先前往舊城西北邊的金山寺附近看看泰國軍事強人披汶(Phibunsongkhram,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在清萊的寓所。建築本體建於1941年,為兩層樓瑞士風格建築,前方十字型花園造景搭配以前戰時遺留下來的火砲,顯得有些突兀。這間由批汶舊寓所翻修改建的博物館不是太有名,政府似乎也沒有太多英文宣傳,或許和當年二戰有點關係。原來,這棟批問故居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西北軍」(Phayap Army, กองทัพพายัพ)的指揮所,1942年1月起,泰國向盟軍宣戰,「西北軍」隨後協助日軍進攻駐紮在緬甸的美、英以及中華民國的軍隊,泰國作為二戰戰敗國,低調也不是沒有道理。

走進建築物,本來預期會看到不少二戰軍事文物展示,沒想到卻看見一幅標示清萊舊城牆的地圖就大剌剌地掛在牆上,還順帶介紹以往的12道城門。此時心中響起:眾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城」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所周知,清萊(Chiangrai, เชียงราย)城是由蘭納王國(Lan Na Kingdom, อาณาจักรล้านนา)的開國君主「孟萊」(Mengrai, เม็งราย)所建造,有論者認為,「清」(Chiang, เชียง)可能是來自南方中國漢語「城」的語音,「萊」(Rai, ราย)指的就是孟萊,清萊意思就是「孟萊的城」。孟萊王隨後興建了更大的新城市,名叫清邁。「邁」(mai, ใหม่)在泰語中是新的意思,清邁字面意思就是「新城」。不過我們在市區看到的城牆遺跡並不是孟萊王的傑作,因為蘭納王國在16世紀之後便成為西邊緬甸王朝的附庸,而南邊的大城王朝也不斷與緬甸爭奪蘭納王國的宗主權,清萊和清邁因為連年戰火早就失去了往昔的輝煌。

1804年當卻克里王朝拉瑪一世遣兵擊退緬甸軍隊並將北方王國納入附庸之後,來自南邦的「解東家族」(Chet Ton, เจ็ดตน)成為「清邁王國」(Kingdom of Chiang Mai, นครเชียงใหม่) 的統治者,並且以「蘭納王國」繼承人自居。緬甸勢力雖然撤出泰北,但是泰族和緬族之間的相互擄掠農奴的戲碼仍持續上演,居住在緬北景棟一帶的傣泐(Tai Lü, ไทลื้อ)、傣痕(Tai Koen, ไทเขิน)、大傣(Tai Yai, ไทใหญ่)等泰族支裔被迫遷往清邁、清萊等地開墾,城市逐漸振興擴張。1858年,「解東家族」的塔馬郎卡親王(Chao Luang Thamma Langka, เจ้าหลวงธรรมลังกา)為當時的清萊城主,決定重新修築清萊城牆,打造往日榮光。

清萊位於清邁和泰緬邊境的清盛(Chiang Saen, เชียงแสน)之間,又有谷河(River Kok, แม่น้ำกก)切穿,是清邁王國的戰略要地,因此,清萊古城特別在舊城西南角的位置另外開設一道「清邁門」,從此門向西南續行,就能銜接清邁。稍往北一些還有一道「鬼門」,清萊鬼門的功能和曼谷的鬼門相同,都是將城內遺體運出的專用城門,只是清萊鬼門的位置剛好跟曼谷的相反,前者位於西南,後者位於東北。

離開清萊市區的路上,剛好經過一段快速道路,雙向八線道的大馬路中間矗立著嶄新的牆垣,上面還刻著碑文,以為這城市終究留下了一段歷史記憶,於是我興沖沖穿越馬路想看看這座城市的故事。然而,讀完碑文介紹後,悵然之感襲來。碑文部分內容如下:
「城牆在1920年左右拆毀。⋯⋯此道重建的城牆是基於歷史考據,試圖展現1885年時舊城牆其中一段。本建造點位於舊城牆的東側以及陽森門(Yang Soeng Gate, ประตูยางเซิ้ง),由於無從得知細節,並未重建城門⋯⋯。」

根據文獻記載,清萊古城牆當年是因為都市現代化的緣故而面臨拆除的命運,而且負責都市「拉皮」的一位重要人物竟然還是英國醫生威廉·布里格斯博士(William A. Briggs)。總之,舊城牆因不利道路拓寬以及護城河堵塞發臭等原因,而必須成為歷史的灰燼。不過這個說法無法解釋為什麼曼谷的城牆當年也曾經是都市現代化的阻礙,可是目前還是留下不少遺跡供觀光客緬懷?為什麼清萊的城牆沒留下任何一磚一瓦?

19世紀初,「清邁王國」雖然脫離緬甸王朝的統治,卻轉而成為曼谷統治者的附庸。說是附庸,「清邁王國」依舊擁有完整的分封以及徵稅權力,卻克里王朝在建國初期為了休養生息,似乎也就睜一隻眼閉一眼,讓「解東家族」繼續他們在北方的特權。到了19世紀中期,暹羅王朝由拉瑪五世,也就是朱拉隆功大帝統治,面對西方列強的進逼不斷,這位君主當然看見了暹羅的主權以及領土逐步遭到蠶食鯨吞,西邊強勁的宿敵緬甸已經和英國殖民者交戰兩次均敗,與緬甸接鄰的「清邁王國」備受威脅,間接促使曼谷朝廷加速暹羅現代化以及行政中央集權的步伐。

起初,「解東家族」是獲益於英國殖民勢力的。當時的英國商人發現整個緬甸撣邦和「清邁王國」山區有著豐富的柚木資源,因此透過各種手段向「解東家族」取得森林伐木權,並且將柚木運到緬甸的毛淡棉港(Mawlamyinen)以便輸出。隨著貿易糾紛增加,卻又無法獲得妥善解決,英國人轉向曼谷施壓,要求給個說法。在「柚木貿易」的推波助瀾之下,朱拉隆功大帝試圖將中央行政以及稅收的權利強加在「清邁王國」之上,甚至在內政部下成立了「皇家森林局」(Royal Forest Department, กรมป่าไม้)。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北方的反彈無可避免,稅收問題成為中央地方武力衝突的導火線,最終在1902年時發生了「帕邦撣族叛亂」(Ngiao Mueang Phrae rebellion, กบฏเงี้ยวเมืองแพร่)。叛亂遭曼谷軍隊平定之後,「解東家族」在實質上(名義上,1899年「清邁王國」即已併入泰王國行政區劃中的「西北省」)失去所有對這片土地的任何權力。

這段中央集權的過程,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清萊的舊城牆隨後遭到完全拆除,一點不剩,畢竟那是屬於「叛亂份子」的防禦工事和歷史記憶。隨著國家發展,觀光逐漸成為泰國的經濟收入,清萊也是北部一個重要的觀光城市,於是在1987年時,為了紀念卻克里王朝拉瑪九世60歲大壽以及孟萊王建城,清萊府重新砌造了那座佇立在大馬路中央的城牆。

清萊的近代歷史就像這座舊城一般,被他者摧毀,然後被他者重建,後人只能透過隻字片語和斷垣殘壁尋找北方王國的點滴⋯⋯。
參考文獻:
- Ramsay, J. (1976). Modern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in Northern Thailand, 1875-1910.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ume 1(7), No.1 : 16-32.
- “พระยารัตนาณาเขตร์” (น้อยเมืองไชย) เจ้าเมืองเชียงรายองค์สุดท้ายที่ถูกลืม (被遺忘的最後一位清萊統治者)
- ประวัติของจังหวัดเชียงราย(清萊府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