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一場從未在越南歷史教科書出現的抗敵戰爭

[政經商情] 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一場從未在越南歷史教科書出現的抗敵戰爭

作者:曾偉林


中越戰爭
1979 年越南防空空軍演習(manhhai@Flickr CC BY 2.0)

1979 年 2 月 17 日是中越邊境戰爭的開始,這場四十年前的戰爭從未在越南歷史教科書裡出現,越南政府刻意避談,在 2014 年之前越南媒體也完全沒有報導該事件。但在過去的兩、三年,政府開始允許媒體報導。今年是紀念中越邊境戰爭 40 週年,也是紀念越南在西南邊境戰爭中推翻柬埔寨「紅色高棉」的 40 週年,在1979年1月7日當天越南佔領金邊,推翻紅色高棉政權,這場戰爭也正是引起中越邊境戰爭的導火線。越南政府在 1 月 4 日當天舉行了「越南戰勝西南邊境戰爭與推翻『紅色高棉』40 週年」的遊行,當天出席活動的有越南共產黨總書記兼任國家主席阮富仲、以及越南總理阮春福。雖然越南的領導層在這場紀念活動中沒提到中越邊境戰爭,但元旦新年過後,在《越南中央宣傳部》開綠燈的情況下,越南的各大媒體紛紛報導這場戰爭。

越邊境戰爭的背景:越南的觀點

1950 至 1964 年是中越最友好的時期,雙方有共同的利益與意識形態,在對抗法、美戰爭中,中國是越南第一大援助國,因此越南也完完全全支持中國的外交政策。在此關係下,雖然中國表示不會通過經濟援助來威脅越南,但中國一直以不同方式來暗示自己在區域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地位。從 1960 年開始,蘇聯和中國進入對抗期,因此蘇聯也想辦法把越南拉攏過來。此時,中越的關係就開始出現破裂。當時,北越軍隊想要盡快統一越南,但中國只希望北越以游擊方式對抗美軍,在南北越沒有完全統一的情況下,能讓中國容易控制北越。同時,北越從 1968 年就開始與美國進行談判,但中國一直要求要等到美國完全輸了才開始談判。

1972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出訪北京,當時中國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也開始減少對越南的援助。到1974年,中國攻打了當時由南越政府管轄的黃沙群島(中國稱為西沙群島)。從1975年開始,中國加強對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的支持,紅高棉軍隊在當時殺害了生活在柬越邊境的無數越南人,因此越南於 1975 年統一之後不久,在 1978 年決定出兵討伐,到 1979 年 1 月 7 日正式推翻紅色高棉制度。中國解讀此舉為入侵柬埔寨,決定要給越南教訓。在中越戰爭發生之前一年(1978年),越南與蘇聯簽署友誼協議,並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Council of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此時越南完全傾斜到蘇聯的陣營,但在中越戰爭爆發時,蘇聯完全沒有對越南有任何實質的軍事協助,這也是當時鄧小平想通過這場戰爭來試探蘇聯的行動,其結果與他預料一致。

越邊境戰爭的軍力投入與傷亡人數

中越邊境戰爭從 1979 年 2 月 17 日打到 3 月 16 日,到目前為止,雙方的參與人數、死傷人數,中越雙方仍沒有公佈任何正確可信的數據。根據英國 BBC 在 2017 年的一篇報導整理,不同的國際組織與作者都提出不一樣的數據。軍事史學家曹拉斯(Peter Tsouras) 在軍事歷史雜誌(Military History Magazine)曾經提出,當年中國動員了 20 萬大軍、400 輛戰車和 1,500 枚大砲。

美國政治學家 David Dreyer 在 “The 1979-Sino-Vietnamese-Conflict” 一文中指出,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準備了 30 至 40 萬大軍,1,200 輛戰車、砲兵等等。並在 1979 年 2 月 17 日早上五點,中國派了大約 10 萬軍力在中越邊境開始進攻,越南一開始只有約 8 萬的民兵對抗中國的軍力。越南軍隊憑藉 20 多年的抗戰經驗抵抗了中國的進攻,以游擊方式來對抗強敵,邊界的山脈地形也有利於防守,中國的軍隊無法如預期迅速進攻高平省(Cao Bằng)。

這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戰爭給雙方帶來了嚴重的傷亡,曹拉斯指出雖然中國公佈死亡人數為 7,000 人,受傷人數為 15,000 人,但實質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 28,000 人,受傷人數為 43,000 人。越南方面則沒有指出軍隊的傷亡人數,只說有10萬平民被殺害。

另外,根據韓國淑明女子大學 (Sookmyung Women’s University)Yu Insun 教授的研究,中國和越南的死亡人數分別為 26,000 人和 30,000 人,受傷人數為中國的 37,000 人和越南的 32,000 人。中國的傷亡比預期慘重,如此結果可能是因為越南有超過 25 年的實戰經驗,而中國軍隊缺乏現代戰爭的經驗,準備作戰也不足。

中越邊境戰爭的後續發展

在這場戰爭結束之際,中越雙方都表示獲得了勝利,但事實上雙方都是慘敗。從軍事方面,中國的軍隊傷亡人數遠遠超乎預料,這也讓鄧小平在之後決定對解放軍進行全面改革。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國也未能迫使越南立即從柬埔寨撤兵,而要到 1989 年越南才完全把軍隊撤離柬埔寨。

對於越南,雖然當局宣稱成功抵擋中國的侵略,但事實上鄧小平當時並沒有要侵占越南的土地,而他的最終目的是讓越南屈服。越南邊境很多地區經過這場戰役以後幾乎被摧毀,而越南選擇蘇聯作為唯一的盟友也顯然是外交上的失誤。在 80 年代,越南失去了中國的經濟援助後,加上受到世界的制裁,全國經濟社會崩塌,長期出現糧食短缺,迫使最高領導層在 1986 年實行經濟改革。

在蘇聯解體之後,越南認識到不能再與中國敵對,而中國當時經過天安門事件也受到世界的部分制裁,為了能與東南亞國家打好關係,因此在 1991 年 11 月正常化中越關係(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共同發表十六字方針「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以及「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的「四好精神」。 這場戰爭的經驗深深影響越南往後的外交政策,就是不會「選邊站」並實行多邊發展,也讓越南對於中國更加謹慎。

經過多年的資訊管控,越南政府是否開始正視這場戰爭也是未知之數,其中有很多細節都未能公諸於世,越南官方場合的說詞也有所避諱。而對於越南政府在今年特別允許媒體大肆報導,長期觀察越南政治動態的評論家 Pham Viet Dao 表示,在這幾年,中國在越南的投資案不斷有出包或是破壞環境等負面消息,加上北京對河內的施壓也越來越嚴重,南海爭端事件頻頻發生,如果這時候越南政府還壓制輿論,就會不利於執政者的聲譽。另外,當年的中越邊境戰爭在老一輩的越南人裡仍記憶猶新,尤其是當年曾參與這場戰爭的高階軍官,每年快到這一天的時候,他們就會以不同方式來提醒政府。而對於年輕人,雖然教科書上沒有任何一行字記載這段歷史,但在網路時代,這場戰爭的輪廓與細節逐漸浮現於眼下。


參考資料

  • ‘Trung Quốc dự liệu đúng về Liên Xô khi tấn công Việt Nam năm 1979’, Vnexpress.
  • 40 năm 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Việt-Trung: Hé mở để an dân, BBC Vietnam.
  • Cuộc chiến Việt-Trung năm 1979 qua các con số, BBC Vietnam.
  • YU Insun (2011). The 1979 Sino-Vietnamese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History, 8: 75-121.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