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亞洲的政治與詩意?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發現東南亞藝術典藏的寶庫
作者:張釋(Susan Chang)

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的產物,更被社會賦予詮釋歷史的責任與權力。英國博物館學學者Sharon MacDonald的研究指出在十九世紀的歐洲,一個民族的生活態度及國家身份認同與博物館的建構息息相關。然而,在現今移動的時代(age of mobility),博物館面臨新的社會與文化對話之挑戰,而這些挑戰來自在過去的歷史觀、價值觀中被歸類為「非主流」的團體(如女性、弱勢群體等)以及「外人」(如移民和難民)。也因此,當今的博物館必須轉變原來在社會中僅守護上位者、主流團體歷史的角色,在跨越傳統認同邊界、國家與族群界線的身份認同中尋找述說國家歷史的新方法。
若以新加坡為例,貿易與殖民的歷史造就了其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基礎,建國後更努力凸顯其與世界接軌、是國際社會要角的身份;同時,也想要確立自己作為東南亞區域中心的地位。正如同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ACM)被賦予「新加坡—新亞洲」願景與成為全球藝術之城之目標的使命,其展覽反映了該國作為亞洲的交通樞紐,無形中試圖達成鞏固、強化其在東南亞重要角色的目的。
適逢新加坡建國五十週年開幕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NGS)(註1)亦帶有類似的功能與色彩。於2015年底正式開幕,由市政廳與最高法院兩棟歷史建築結合新建築組成,展示空間主要分為星展新加坡展廳(DBS Singapore Gallery)與大華東南亞展廳(UOB Southeast Asia Gallery)。前者以全球藝術史對新加坡藝術發展的影響為軸線,後者則將重點放在十九世紀至今,東南亞藝術史的發展及與全球之對話。展示中的8000件作品包含本館及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 SAM)蒐藏,橫跨紙質材料(油畫、素描)、雕塑、裝置藝術與動態影像(電影史及錄像),可謂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東南亞藝術蒐藏。
其中,大華東南亞展廳的常設展「宣言與夢想之間」(Declaration and Dreams),透過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九零年代的400件作品,介紹了該地區許多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與其家鄉的生命故事,串聯了東南亞區域的共同經驗。放棄傳統展示中以國家與地理邊界來分類博物館中的物件,正是透過對於共同的經驗(被殖民、內戰、民族主義興起、獨立、現代化過程)和多樣多元的啟發與欲望的認識與認可,使得展示的內涵能更為深化。如子題之一「權威和焦慮(Authority and Anxiety)」中述說,本土藝術與西方藝術在不對等的時空中相遇,藝術家在自我與他者的美學概念與技術中穿梭的複雜交互,以及新技術是如何為殖民地市場創造了刻板印象,卻又體現了在地社群的野心和價值。

要怎麼定義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何以為依靠?重建「日常生活」中如何適應改變、又有什麼不變?我們和他們又有什麼不一樣?「宣言和夢想之間」將東南亞區域不同藝術家的共同困境所編織成的藝術作品構成了一個宏觀的故事,讓觀眾通過超越地緣政治的邊界,開發團結和多樣性的另類觀點。正如同策展人Eugene Tan曾提到:「本館的目標在透過常設展探討新加坡與東南亞藝術的歷史與發展,並透過不定期的特展來擴充相關的主題。我們希望透過區域共同的歷史,所產生的藝術品來探討東南亞藝術與全球藝術發展之間的關聯與位置」。
而除了展品都令人相當驚艷之外,整體規劃至敘述主軸亦有與「國際接軌」及「跨國論述」的趨向:可見其嘗試透過藝術的發展及流動特質,講述新加坡與在地、東南亞、以及國際的關係,可被視為新加坡在全球藝術界強勢「回歸/登場」的申明。例如:該館舍被打造成結合藝文展演、家庭活動的半開放空間,不定時舉辦東南亞藝術相關講座與活動。部分重點藝術作品及各年度總結報告(Annual Report)也都全部上線,館內更蒐藏東南亞各國的藝術蒐藏相關資料與文獻。教育推廣部分,也在給一般觀眾的導覽活動中,加入以兒童觀眾為主的場次(Stories in the Arts),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其提早接觸藝術史。最後,該館亦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簽訂相關合作備忘錄,開設藝術史副修課程(註2),亦有在東南亞藝術高等教育插旗,想拿回詮釋東南亞藝術史的意味。
該如何展示亞洲?
最初,「亞洲」在西方作為區別他者的概念,在近代歐洲的擴張過程中,從地理、族群的外貌、文化、語言等與被歸類為「西方」和「歐洲」概念區分出來,而東南亞當今的面貌更是侵略歷史的結果。博物館設立的目的應是協助觀眾理解過去、走向未來,在延續傳統中擴展文化深度與廣度,並認清自己的位置。不過誰最適合來講述亞洲的故事?誰又最有資格來詮釋亞洲的藝術?博物館當然能以最不具爭議的方式,以地理或固有的文化分類作為展示架構。然而透過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案例,我們理解到如果能讓展示中的物件跨越邊界、時空、東西框架展開對話;來自不同背景的策展人、導覽員、專家學者與民眾以自身的經驗去詮釋不斷變動的東南亞與東南亞藝術,或許能在尋找「何謂亞洲?何謂東南亞?」的過程展開新的契機。
註釋:
1.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官方中文翻譯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而Singapore Art Museum則譯為「新加坡美術館」,為國家文物局轄下的另一間博物館。
2.新加坡國立大學先前尚未設立藝術史相關課程或是學程,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合作可為開創。
參考資料:
- Art Radar. 2015. Southeast Asian Art in a Global Context: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Director Eugene Tan—Interview (http://artradarjournal.com/2015/11/18/national-gallery-singapore-director-eugene-tan-interview/)
- Chang, T.C. 2000. 1997. Renaissance Revisited: Singapore as a Global City for the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 Research. 24: 818-831.
- Low, L. & Toh, M. H. 1997. Singapore: development of gateway tourism. In Goh, F.M & Jenkins, C.L. eds.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Australasia. Cassell, pp. 237-254.
- Macdonald, S. 2003, ‘Museums, national, post-national and transcultural identities’. Museum and Society, 1(1): 1–16.
-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Website: https://www.nationalgallery.sg)
- Siew, S. ed. 2015. Between Declaration and Dreams: Art of Southeast Asia since the 19th Century: Selections from the Exhibition (Exhibition Album). Singapor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Annual Report (Website: https://www.nationalgallery.sg/about/about-the-gallery/annual-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