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總理行使特權欲打開中泰鐵路僵局 各界強烈質疑聲浪不斷
外電編譯:楊政鵬 (Chen-Peng Yang)

為使延宕已久的中泰鐵路項目突破僵局,6月15日泰國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於皇家公報(Royal Gazette)上援用軍政府臨時憲法第44條(Section 44)發布行政命令,免除妨礙項目進展的相關法規限制,讓第一階段曼谷至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的256公里路段正式開工。
自2014年再度重啟談判至今已逾三年,此計畫仍舊舉步維艱,癥結點包括出資比例、銀行貸款利率、中方建設人員需取得泰國當地執業證照、沿線土地使用規劃與限制及採購法案的繁冗審核程序等。
乍看之下,帕拉育雷厲風行的手段,清除了泰國進一步邁向繁榮之路的重重阻礙。不過另一方面,也引發泰國各界的質疑與反對聲浪。
原則上,參與鐵路鋪設的中方工程師與建築師,必須取得泰國當地證照才能執行有關業務,但此次總理的行政命令意在免去此項要求。泰國知名建築師 Duangrit Bunnag 表示,此特例不僅違反泰國當地法規,也牴觸了至少七項有關東協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此外,還將造成往後其他國家的工程建築人員依據非歧視原則(Principle of Non-Discrimination)要求比照辦理,無需證照便可在泰國大興土木。屆時除了發生意外時難以究責,在不公平競爭的情況下,泰國本地從業者亦將趨於劣勢。目前官方與泰國工程師、建築師協會正在磋商以期得出折衷方案。
此外,泰國採購法規定,任何金額超過50億泰銖(44.8億新台幣)的採購案,在動工前須經由相關委員會審理,如今為了推動中泰鐵路的建設而繞過此一程序。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教授 Thitinan Pongsudhirak 指出,今年九月帕拉育總理將出席於廈門舉行之金磚峰會(BRICS Summit),故能理解其希望與習近平會面前,能在中泰關係上做出成績,藉以展現對於雙邊合作關係的強烈意願。但是,泰國應透過公開招標的方式以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若過於迎合中方或是以趕鴨子上架的方式,除了違反多項泰國法律,也會使政府威信被質疑。
過於草率的方式也引發民間對於貪腐的疑慮。泰國反貪腐組織(The Anti-Corruption Organisation of Thailand)主席 Mana Nimitmongkol 指出,引用臨時憲法44條的行政命令會導致工程期間,若有特定犯罪或貪污弊案發生,將缺乏制裁犯罪行為的法源依據。
中泰鐵路行經的部分區域則是項目進行的另一顆絆腳石。由於這些區域被劃為農業用地,根據泰國農業土地改革法,只能作為農用,無法隨意變更用途。另外,有部分路段則為國家森林保護區,對於生態環境影響的考量有欠周詳。
中泰鐵路最終到底通向何方?諸多問題一天得不到解答,建成之日便遙遙無期。在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方針之下,泰國應確保自身不會因經濟利益而淪為大國附庸。曼谷與北京雙方皆須做出更多實際行動,使項目程序化、資訊透明化,讓泰國社會更加理解中泰鐵路項目的實際內容,並在互利原則下確保雙方均不吃虧。
新聞來源:
- Academics concerned over Chinese exemptions for high-speed rail project (The Nation)
- Thais get 75% of rail deal (The Nation)
- S44 to speed up high-speed train (Bangkok Post)
- China rail expert plan under fire (Bangkok Post)
- Is the Thai-Chinese railway a raw deal? (Bangkok Post Opinion)
- Prayut fast-tracks Sino-Thai rail project (The Straits Times)
- Thailand, China to Sign $5 Billion Rail Infrastructure Agreement (VOA News)
- Engineers put brakes on Chinese-Thai rail pla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