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總統府變成博物館的那一天
作者:法蘭克 (遊四方)
在中國和日本都進入黃金週的時候,越南也正準備她少有的連續假日。越南國定假日中,4月30日是解放日,5月1日是勞工節,遇上周末通常會補假,因此只要請幾天假,就可以湊成9天左右的假期,是越南除了過年以外,少數的長假時段。


統一宮
這間總統府現在稱為統一宮(Dinh Thống Nhất),成為胡志明市觀光客不能錯過的景點。想像凱達格蘭大道前的總統府不再有憲兵駐守,而是遊客聚集拍照;想像總統府內辦公桌上放的不是公文,而是註明當時歷屆總統使用過的解說牌,不難想像吳廷琰(Ngô Đình Diệm)、阮文紹(Nguyễn Văn Thiệu)等人的悲憤與懊喪。

統一宮跟凱道上的總統府一樣,並不是自己人蓋的,而是殖民母國展示統治權威的建築。統一宮原先稱為諾羅敦宮(Dinh Norodom),由法國當時南圻總督Lagrandière於1868年開始興建,並以同意法國成為保護國的柬埔寨國王諾羅敦為名,中間遇上1870普法戰爭停工一段期間後,直到1871年完工,後又稱總督宮(Dinh Thống đốc)。1954年法國戰敗退出越南後,總督宮更名為獨立宮(Dinh Độc Lập),等到美國大兵逐漸撤出越南,北越攻陷南越後,這棟歷史古蹟於1975年終稱為統一宮。

我要殺了你,因為你和我思想不一樣
在19世紀民族主義風行之後,20世紀改變國際版圖的應該可說是共產主義的出現,從此世界分成兩個陣營,即便說同種語言、同一民族、同樣文化構成的國家,也可以因為思想的不同而互相懼怕、互相殘殺。德國有了東西德,韓國有了南北韓,越南有了南北越,我們則變成兩岸。時至今日,距離越南統一已經42年,在這一黨獨大的國家很難研究或瞭解過去南北越分裂時的國家認同,再加上越南政府總是依照中國指示,每每提到臺灣總要多事的在後面括號加上中國,也因此一般越南人不太談論統一前的歷史,同時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臺灣人明明也說中文,卻總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英國作家Gerald Seymour曾說:「一國的恐怖份子往往是另一國的自由鬥士」(One man’s terrorist is another man’s freedom fighter),大概就是當時北越與南越的心情。不過當今的越南已經不再彼此仇視,頂多是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後抱怨著中央委員都是北部人的天下、頂多是富裕的南越抱怨著資源都被集中到北部建設、頂多是北部人笑南部人不會存錢而南部人笑北部人個性刻薄(中部人表示不要忽略我),就好像是臺灣鄉民戰南北的那種氣氛,然而是當中國出現時,越南紅底黃星旗依舊飄揚在越南的每個角落,同仇敵愾的一致對外。

歷史借鏡
臺灣和中國在歷史上也曾經以思想彼此仇視與恐懼著,在全球瀰漫著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氛圍中,中國也走上了「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兩邊人民拉近了物質環境的距離;然而,在民族主義、無遠弗屆的大眾傳播、以及相隔一甲子以上的不同發展歷程等因素相互攪拌之下,雙方人民的距離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