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EANLAND]擺脫對中國依賴 緬甸致力於稻米出口多元化
作者:黃嬿庭
緬甸耶津農業大學(Yez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在本月初(6日)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緬甸每年生產1400萬噸的稻米,其中有800萬噸供應緬甸內需,而在外銷的118萬噸中,有110萬噸是銷往中國大陸。
緬甸稻米主要倚靠中國大陸市場,有九成的稻米出口到中國大陸,然而人民幣的貶值,以及自今年3月起,中國大陸方面著手對逃稅米商展開逮捕行動,使得商人較不願進行跨境貿易等因素,都影響到了中緬稻米交易的狀況。

曼德勒稻米貿易中心的主任登佐(U Thein Zaw)於本月初表示,緬甸對中國的稻米出口在各類別都下降了500緬元,交易量下滑使得緬甸的米價隨之下跌。
根據緬甸央行的資料,本年度人民幣相對於緬元已貶值了12.75%,登佐表示,由於現在中國大陸的大盤商較少到緬甸進行交易,當地的稻米交易也就不再那麼活躍,「今年夏天仰光的米價下跌到了每簍400或500緬元。」
在氣候影響和交易過程中,每年緬甸在稻米交易中都會有400萬噸的損失,相當於全國半年的糧食所需。去年緬甸發生嚴重洪患,大量稻米耕地被毀,造成出口狀況不盡理想。
而今年上半年,在聖嬰現象的影響下,中南半島地區多乾旱,緬甸稻米聯合會的副主席雖然在五月時,預估在2016到2017年間能夠對外出口約1500萬噸的稻米,然而在進入雨季後,登佐坦言,一般而言運輸工作只需耗時一周,但在大雨中需要花上15到20天才能順利通關,有些商家甚至會因為大雨而歇業,「許多人只能再帶著賣不掉的稻米回來。」
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國的緬甸,正努力透過對農業政策的重塑,以因應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和氣候的影響,以及稻米損耗的狀況,除了與私營企業合作進行較高技術的碾米廠等建設,以加強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稻米生產外,也致力於拓展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分散出口目的地。
緬甸外交部在本周二(12日)表示,菲律賓向緬甸大使館提出要進口緬甸稻米的意向之後,雙方隨即表示欲針對此事簽訂協定。過去菲律賓一向是自越南進口稻米,這也說明了菲律賓對稻米的需求越來越高,單從越南進口稻米已無法滿足菲國市場需求。
日前印尼也提出向緬甸購買30萬噸的稻米的意向,在印尼蟲害的影響下,今年上半年是緬甸第一次向印尼出口稻米。
除了東協國家之外,緬甸也積極拓展歐盟和非洲國家的稻米市場。根據統計,到明年三月結束的本財政年度,緬甸預計將出口超過25萬4千噸的稻米和碎米,獲利8600萬美元。
新聞來源:
- Myanmar rice price falls as Chinese demand slows(Myanmar Times)
- Joint survey set to track wastage in rice industry(Myanmar Times)
- Myanmar takes first steps to ramp up rice exports(Nikkei Asian Review)
- VN rice exports plunge(nationmultimedia)
- Philippines to buy rice from Myanmar(nationmult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