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齊獨立運動的抉擇(上):尋求獨立的根源

[專題評論]亞齊獨立運動的抉擇(上):尋求獨立的根源

作者: Tidus Lin

2004年12月26日,南亞地區發生了芮氏規模9.1級的強震,所引發的海嘯使得印尼的亞齊地區(Aceh)災情慘重。根據統計,光是亞齊地區就共有23萬人罹難,多達50萬人無家可歸。這場大海嘯讓印尼政府不得不開放國際救援物資進入長期進行軍事管制的亞齊,更間接促成了亞齊斷斷續續長達50年的分離主義運動之結束。

1024x1024
亞齊省的地理位置。(Photo Credit: SFgate)

本文將拆成上、中、下三篇來為讀者們介紹亞齊與印尼之間的關係。在「上篇」內,將介紹亞齊在印尼獨立前後與印尼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並點出日後發生「自由亞齊運動」(Gerakan Aceh Merdeka,GAM)的原因。在「中篇」內,則說明印尼政府在如何對付前後共三波的「自由亞齊運動」,以及中間兩次失敗的和談。「下篇」則將說明與分析為何在2004年南亞大海嘯後為何亞齊的分離主義份子願意重啟和談,並放棄齊尋求獨立的念頭。

荷蘭殖民時期的亞齊與印尼與早期反抗

亞齊在印尼脫離荷蘭獨立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獨立於印尼之外的,擁有獨立的亞齊蘇丹國(Keurajeun Acèh Darussalam)和虔誠的伊斯蘭信仰。1873年到1903年之間,為了抵抗荷蘭人的入侵和荷軍進行了三十年的抗荷戰爭,最後因為境內傳統貴族(ulebalang)對荷蘭的支持,才亡國被納入殖民統治當中。

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趕走荷蘭人,宗教領袖達烏‧貝魯(Teungku Daud Beureud)領導的「亞齊宗教學者聯合會」(Persatuan Ulama Seluruh Aceh,PUSA)引入日軍勢力以驅逐荷蘭人。PUSA原本希望可以恢復獨立之身,但日軍卻延用荷蘭人的統治方法,因此境內又出現反日的抗爭。

戰後,荷蘭勢力重回印尼,唯有亞齊地區沒有再度被荷蘭勢力所控制,因此尋求印尼獨立的獨立人士便以亞齊為其根據和財源,持續進行著反抗荷蘭殖民統治的抗爭,直到1949年荷蘭勢力完全退出印尼。

當時達烏‧貝魯支持印尼獨立人士逐走荷蘭殖民勢力,其所希望的交換條件是未來獨立的印尼必須建立一個聯邦制共和國,其中亞齊享有完全自治並且可以在其境內施行伊斯蘭法律。可是在蘇卡諾(Sukarno)的主導之下,獨立後的印尼成為一個中央統一制的世俗國家,並將亞齊於1950年劃歸到北蘇門答臘省(Sumatera Utara)當中。這讓當時擔任省長地達烏‧貝魯覺得被欺騙了,因而開始與中央之間的抗爭。

對於地位喪失之不滿,使亞齊人民轉而支持當時印尼境內穆斯林要求成立「印尼伊斯蘭國」(Negara Islam Indonesia)的反對運動,並於1953年9月,在PUSA和數萬名追隨的支持下,達烏‧貝魯正式宣佈加入「印尼伊斯蘭國」,攻擊印尼政府在當地的機構。

政府軍馬上進入鎮壓,支持者便逃往山區與軍隊進行長期的游擊戰。雙方在經過多次談判之後於1957年達成協議,印尼政府在1959年給予了亞齊「特別區」(Daerah Istimewa)的地位,使亞齊可以在宗教、習慣法和教育方面完全自主。不過雙方仍有間斷性的戰火,一直到1962年達烏‧貝魯投降之後才結束了雙方間的衝突。

荷蘭殖民時期的亞齊與印尼與早期反抗

雖然印尼政府給予了亞齊「特別區」的高度自治地位,但是對於亞齊的現況並沒有明顯的改善,這可以分別從政治和經濟兩個面向來進行說明。

從政治角度來看,雖然亞齊成為「特別區」,但是其所享有的自主權並沒有改善。

特別是在1966年蘇哈托(Suharto)上台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威權體制,加上1974年所制訂的《區域自治基本法》(Regional Autonomy Basic Law)中大幅削減了地方自治的權限,使的各省重要決策和包括省長在內的人事任命都要有雅加達的許可才能進行,這讓亞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特別區」。

2223719471_02cd7f294a
前印尼獨裁者蘇哈托。(Photo Credit: Jeng Baradas@Flickr CC BY 2.0)

對於執政當局的不滿也反映在歷次的國會選舉中,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亞齊當地的選民不支持執政的戈爾卡(Golkar),而支持伊斯蘭色彩濃厚的聯合發展黨(Partai Persatuan Pembangunan,PPP)。

經濟方面,則是因為亞齊給予印尼中央政府的收入與其獲得的補助款不成正比。

1971年美孚石油公司(Mobil)在Lhokseumawe附近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於是便和印尼國營的Pertamina和日本的Jilco三間公司聯合進行開採與生產的工作,於1977年起正式開始生產。這對亞齊帶來了相當正面的經濟發展,在設施建設時期,約雇用了8000到12000名左右的當地勞工,生產期間也平均有5000名到6000名左右的亞齊人受到雇用,也在當地蓋了新學校、道路、醫療設施,同時促進了化學和肥料產業的進駐,使得同期亞齊人民之生活條件優於印尼全國之平均值。

不過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亞齊人的被剝奪感,這主要是所得之地方補助款和上繳中央的稅收不成比例的少,使得境內基礎建設不佳,以1980年代為例,亞齊一年平均上繳中央約20億到30億美元之間的收入,但是回到亞齊的補助款卻平均只有8200萬美元。

除此之外,亞齊人民也對於當地人民僱用人數感到不滿,認為所僱用的人數不僅太少,反而還引進印尼其他地方的勞工,如此不僅未改善當地的失業率,甚至還敗壞了當地純樸的伊斯蘭社會。另外,政府也給予爪哇和外國的商人在此地開發和投標的特權,亞齊本地商人反而無法從家鄉的開發中獲利。其中,「自由亞齊運動」的領導人哈桑‧迪羅(Hasan di Tiro)正是受害者之一。

前述的政治與經濟層面上所受到的不平等促成了亞齊尋求脫離印尼而獨立的舉動,並於1976年12月4日由哈桑‧迪羅發表《亞齊─蘇門答臘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Aceh Sumatra),正式成立「自由亞齊運動」對抗印尼政府。

哈桑‧迪羅認為亞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王國,當地境內所有的不平皆源自目前受到中央政府的「爪哇殖民主義」(Javanese Colonialism)軍事統治,因此呼籲亞齊人民要如反抗荷蘭和日本殖民統治者一樣反抗爪哇殖民者,尋求亞齊的獨立,以獲得真正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自主。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ASEAN PLUS 南洋誌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