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評論]代理總統與被代理的總統 — 2016年緬甸首次政黨輪替後的民主長路
作者:翁婉瑩
2015年11月8日,天光未亮,擁有3千萬投票人口的緬甸,選民已在投票所前排隊等待,首次具備民主程序的國會改選。
由翁山蘇姬領導的在野黨—全國民主聯盟(簡稱「全民盟」,NLD),開票之初即於各選區取得多數選票,民眾在全民盟的辦公室前聚集,等待勝選的到來。而已邁入乾季的11月,倏忽地降下了大雨,似乎也在歡慶,揮別黑暗壓抑的高壓極權統治,降下民主的甘霖。
這是緬甸人民的勝利。
緬甸友人透過網路傳來民眾歡欣的照片,他用破碎的英語和我分享無以名狀的興奮。我看著計票網頁上象徵全民盟的紅色政黨圖騰,逐漸鋪滿各地選區。國土形狀像只風箏的緬甸,但紅色的風箏,即將起飛了嗎?
全民盟擊潰由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USDP),在上議院(民族院,Amyotha Hluttaw)的224席贏得136席、下議院(人民院,Pyithu Hluttaw)的440席中贏得255席;執政的鞏發黨只在上、下議院分別取得12席與30席。
(單位:席次)
2010年國會改選 | 2015年國會改選 | 增減席次 | |
全民盟NLD | 上議院:4 | 上議院:136 | +132 |
下議院:37 | 下議院:255 | +218 | |
鞏發黨USDP | 上議院:129 | 上議院:12 | -117 |
下議院:212 | 下議院:30 | -182 | |
軍方代表 | 上議院:56 | 上議院:56 | 憲法保障軍方25%席次 |
下議院:166 | 下議院:166 | ||
其他民族政黨、獨立參選人 | 上議院:39 | 上議院:20 | -19 |
下議院:66 | 下議院:45 | -21 |
*上議院224席,下議院440席。
▎翁山蘇姬:「我的權力將凌駕於總統之上」
在上、下議院皆囊括過半席次的全民盟,其黨主席翁山蘇姬受限於緬甸憲法的「翁山蘇姬條款」—總統候選人的配偶或直系血親有外國籍者,不得擔任候選人,而無法參選總統。
而重大修憲案需有75%以上的議員同意才能通過,卻又受限於軍方擁有憲法保障的25%席次,讓廢除或修改「翁山蘇姬條款」,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儘管全民盟於2015年國會改選中,挾帶超高民意支持度,在上下兩議院皆囊括過半席次,卻與軍方協商降低修憲門檻時,處處碰壁,最終宣告破局。

而翁山蘇姬及其陣營,似乎預知軍方及鞏發黨為保障其殘存的勢力,選前便表示:「如果全民盟贏得選舉,組織政府,而我的權力將凌駕於總統之上,儘管憲法不讓我當總統」、「如果全民盟勝選,我們將會推出總統候選人,而此人將聽命於翁山蘇姬。」
此話一出,對習於民主權責體制的外國媒體與政治觀察者,無不瞠目、失望與質疑翁山打算「垂簾聽政」的態度,但對翁山與全民盟的支持者,認為她受限於憲法無法成為總統候選人,僅能以此法奪回她的權利,全民盟提名的總統參選人將是她的代理人。
今年70歲的國父之女翁山蘇姬,2歲時其父遭暗殺死亡;少女時期與擔任緬甸駐印度大使的母親赴印,接受印度上流階層的淑女教育,也因為家族光環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就讀。曾在聯合國總部工作,與英國籍丈夫結婚生子,在1988年返緬照顧中風的母親前,她是個牛津的家庭主婦,過著日常恬淡,相夫教子的生活。
而她也因為1988年軍政府血腥鎮壓民眾的抗爭,而與緬甸民主運動人士組織政黨,投入選舉,與當時主政的奈溫將軍對抗,爭取民主體制。經歷不被承認的勝選、全民盟人士遭追捕、拘禁與殺害、被迫流亡,以及她本人因國父之女的身分免於死劫,但面對的卻是超過15年的軟禁,與兒子、丈夫生離死別。
翁山蘇姬與全民盟在推動近三十年,艱辛的民主運動,即將贏得2015年大選之際,她卻粗糙地說出:「我的權力將凌駕於總統之上」。
緬甸自1962年軍人奪權,實行獨裁鎖國統治,軍政府的將軍們,從奈溫(Ne Win,1911-2002)到丹瑞(Than Shwe,1933-),除了獨攬大權,或於幕後透過名義上的總統,持續掌權。

而翁山蘇姬所推動的民主運動,是與將軍們長時間的「非暴力抗爭」。但她也將成為她所對抗的對象了嗎?
2016年3月10日全民盟提出總統參選人名單,與翁山蘇姬同樣自牛津大學畢業,她的私人司機、親信與代理人—碇喬(Htin Kyaw)代表下議院出馬,上議院提名人則為欽邦議員范求(Van Thio)。(註1)
3月15日,69歲的碇喬在上、下議院出席投票的652位議員中,取得過半的360票,當選緬甸第一任平民總統,取代軍方支持的鞏發黨,完成緬甸第一次政黨輪替,全民盟在行政與立法部門完全執政。

▎代理總統與被代理的總統
代理總統,在1962年軍政府掌政後,已成緬甸政治的常態。
儘管名義上的總統多所更迭,50多年來奈溫與丹瑞將軍都是緬甸的實質統治者,包括2011年結束鎖國政策,緬甸第一任文人總統—登盛,和其所屬的鞏發黨,也都是在丹瑞的支持下執政。
實質統治緬甸長達30年的奈溫,多疑、猜忌、殘暴與迷信的性格,一手建立混合了社會主義、反共、佛教思想的極權統治。當奈溫於1962年上台時,緬甸還是亞洲最富庶的國家之一,但在1988年卻成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也為因為錯誤政策,讓稻米產量為東南亞之冠的緬甸,陷入飢荒;他迷信「九」為其幸運數字,只發行「能被九整除」的貨幣(如45與90),廢除不能被整除的貨幣(如100);同時也建立緬甸綿密的情治系統,監視民眾活動、限制言論與出版自由,禁止學校教授英語,限制在緬甸的外國NGO活動與外商投資,同時藉情治系統打壓異己,關押政治犯。
直到1988年的民主運動,奈溫雖已卸下總統與黨主席職務,但仍是實質領導者,他的代理人執行鎮壓民主運動、追補反對派人士,包括有「仰光屠夫」惡名的盛倫總統(1988.7.27-8.12),以及接任的蘇貌(1988-1992),皆是奈溫的心腹,並承繼其高壓統治的手段。
1992年,丹瑞將軍取代奈溫,持續奈溫的極權統治,三度軟禁翁山蘇姬,甚至為了打擊翁山而聽信占星師的建議,穿著女裝沙龍來抵銷翁山蘇姬的女性力量;2008年納吉斯氣旋襲擊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超過10萬人死亡,百萬人流離失所,丹瑞卻拒絕國際援助,而造成比氣旋更嚴重的死傷與損害。
但值得觀察的是,丹瑞在2003年退居幕後,其任命的代理總統,或有溫和派如欽紐(Hkang Nywan,2003.8-2004.10),開放外資與觀光,並與翁山蘇姬會面後主張釋放她,而遭丹瑞罷黜;亦有強硬派如梭溫(Soe Win,2004-2007),延續丹瑞的統治手段,而引發2007年的番紅花革命(註2);以及首任的文人總統—登盛(2011.3.30-2016.3.30)。
登盛起用大量改革派人士,其經濟發展政策、釋放政治犯、鬆綁言論管制、解除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網站封鎖等開放政策,皆受國內外輿論好評;但其捲入同黨政敵瑞曼(Shwe Mann)遭撤銷黨主席職務的鬥爭事件,以及即將到來的4月1日新總統就職,政權的和平轉移,都將考驗登盛的政治智慧並決定其歷史定位。
丹瑞隱身幕後,其溫和派的代理人,如欽紐與登盛,試圖在代理總統的職務中尋找破口,掙脫丹瑞的控制。
而奈溫或丹瑞雖為緬甸的幕後實質領導人,卻因種種政治與社會情勢演變而自台前退位,任命代理總統而被代理;代理的名義總統,從盛倫、蘇貌、欽紐、梭溫乃至登盛等,也是被實質領導的將軍們所代理的總統。
因為將軍們恐懼權力的失去,所以藉由代理人,期待永久地掌握權力。代理總統與被代理的總統,僅是角色的一體兩面,互相照應對權力的執著。
代理總統與被代理的總統,念起來繞舌,但在緬甸超過50年,漫長的軍政府「代理政治」下,緬甸人民習以為常的風景。
翁山蘇姬與碇喬,也將是代理總統與被代理的總統嗎?
1989年,翁山蘇姬在被軟禁前,寫了一篇文章—《免於恐懼的自由》,她說:
「讓人腐敗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害怕失去權力,讓擁有權力的人腐化;而害怕被掌權者迫害,讓屈服於恐懼的人淪落。」
「bhaya(緬文的「恐懼」之意)摧毀所有善惡之別,因此成為墮落的根源。恐懼與腐化關係密切,難怪在恐懼橫行的社會中,各種型態的墮落根深蒂固。」
註1:
緬甸總統五年一任,由上、下議院選舉產生。總統選舉人團由三部分組成,分別來自聯邦議會(國會)民族院(上議院)代表各省和邦的議員、聯邦議會人民院(下議院)代表各鎮區的議員,以及上下兩院的軍方委任議員。
每部分提名一位總統候選人,經聯邦議會全體議員投票,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其他候選人依得票多寡為第一與第二副總統。
而2016年總統選舉,全民盟提名碇喬(Htin Kyaw)代表下議院出馬,上議院提名人為欽邦議員范求(Van Thio)。
軍方支持的鞏發黨則提名現任副總統賽茂康(Sai Mauk Kham)代表下議院,上議院由前議長欽昂敏(Khin Aung Myint)參選。
註2:番紅花革命(參考:維基百科)
起因為緬甸軍政府取消燃油補貼,導致燃料突然加價約一至五倍,公共汽車收費也漲價一倍,引發民眾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而後開始加入「與軍事執政團進行對話」以及「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等訴求。
示威活動以學生、反對派政治人物和佛教僧侶為主。國際媒體將此媲美顏色革命,稱為「番紅花革命」,自2007年8月15日開始至9月27日因軍政府鎮壓而結束。
而「Saffron」在顏色上雖譯為藏紅色,但實際上是黃色,是印度教的傳統代表色,也是小乘佛教僧袍的傳統顏色,所以「Saffron Revolution」中的「Saffron」是指遊行活動由僧侶所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