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105] 仰光爆發大規模示威緬軍祭出斷網措施、菲美防長通話擬修訂軍隊訪問協定、泰生育率跌至1.51創歷史新低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105期,為讀者挑選2021年2月6日至2月12日期間,有關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Issue: 105|Feb. 6-12, 2021
編譯:荊柏鈞、黎柏君、柯昀伶、鍾依吟

緬甸|仰光爆發大規模示威 軍方祭出斷網措施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的爭議持續延燒,2月6日最大城市仰光(Yangon)爆發2007年「番紅花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活動,數以千計的群眾走上街頭譴責政變,要求釋放民選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軍方動員防暴警察及水炮車,更封鎖社群媒體並切斷網路服務。
大批群眾自仰光大學附近出發,以市政廳為終點進行示威遊行活動,沿途高呼「軍方獨裁:失敗、失敗;民主:勝利、勝利」的口號,並舉起寫有「反對軍方獨裁」字樣的橫幅,要求釋放翁山蘇姬及總統溫敏(Win Myint)等民選政府領袖,不少旁觀的民眾也為示威者送上食物及飲用水,甚至豎起象徵抗爭的「三指手勢」,以示支持。
面對連日大規模的示威,軍方嚴陣以待,動員防暴警察在遊行路線周圍布防,更派出水炮車在現場戒備。隨著示威活動在各地擴散,軍方指控示威者利用社群平台串聯勢力、散播假消息,因而相繼封鎖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與Instagram,並進一步切斷網路服務。網絡追蹤組織「NetBlocks Internet Observatory」指出,緬甸發生全國性網路中斷的情形,至7日網路連結才部份恢復。

菲律賓|菲美防長通話 擬會晤修訂軍隊訪問協定
菲律賓國防部長與美國新任防長奧斯丁於本週首次通話,外長並指出雙邊將於2月底進行會晤,商討軍隊訪問協定(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 VFA)未來走向。
菲國防長羅倫沙納(Delfin Lorenzana)2月9日和美國防長奧斯丁通話,奧斯丁重申對共同防禦條約的承諾,會協助菲國捍衛在南海的主權。奧斯丁也強調要透過合作來強化菲國軍力。稍早外長陸辛(Teodoro Locsin)和美國務卿布林肯通話,也談及相同議題。中國近期在南海又有新動作,1月時通過海警法,授權中國海警在其管轄海域可動用武器,強化對南海的主權聲索。菲國曾對中發出外交抗議,認為這已是宣戰舉動,中國駐菲大使館則否認,並強調此法不針對任何一個國家。
美菲雙方除了通話之外,外長陸辛在本週對媒體表示,近期菲美雙邊將針對協定走向進行會晤,期能弭平歧見以取得共識,但關於是否有新的協定內容,陸辛則拒絕透露。先前美國以帶領違反人權的掃毒行動為由,拒發簽證給菲國參議員德拉羅薩(Ronald “Bato” dela Rosa),杜特蒂因而在2020年2月向美方發布通知,終止兩國於1998年簽署的美菲軍隊訪問協定。訪問協定簽署國可因軍事演習或人道援助互相暫時派駐軍隊,是實現美菲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重要一環。菲律賓雖於2月通知退出,但在去年兩度發出外交照會暫緩終止協定。

泰國|泰國生育率跌至1.51創歷史新低
根據曼谷郵報2月12日報導,泰國2020年新生兒數首次跌破至60萬人以下,而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亦即平均每名婦女一生中所生子女數)也跌至1.51,在東協十國中僅高於敬陪末座的新加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銀行資料指出,若一國總生育率跌至2.1以下,該國老年人口將快速增長,導致如移工相關等勞動力問題躍升。
泰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委員會委員坎通(Kamthorn Pruksananonda)教授分析,泰國過往生育率曾在5.1的水平,而現今已跌至1.5,若國家未對此做出任何反應,泰國生育率將在10年內跌至1.3。除此之外,他指出,泰國婦女平均是在38歲時才向醫生詢問不孕症相關問題,相比於日本和歐洲平均的32歲時向醫生求助,恐怕對於胎兒健康有不良影響、也較難解決不孕問題。他說,泰國唯一能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方式是,須將不孕症視為疾病認真對待,並對低生育率問題祭出相應的生育獎勵方案。
對此,泰國生殖健康局(Bureau of Reproductive Health)將在5月14日舉行「婚姻建國」(วิวาห์สร้างชาติ)活動,無論是泰國民眾或在泰外國人,皆可上網登記報名參與。該活動將包含單身民眾的聯誼活動,以及將針對已結婚一年以上夫妻提供一系列和生育相關服務的優惠券。

越南|越南國產車品牌Vinfast 取得加州自駕測試許可
越南國產車品牌Vinfast在本週宣布已於美國加州取得自駕車測試許可,替打入美國及自駕車市場踏出一步。
VinFast為越南市值最高企業Vingroup集團在2017年創立,是越南第一家成功推出車款的國產汽車品牌。Vinfast在本週取得加州核發的自駕車上路測試許可,並已於美國成立研發中心,目前正研發三款具自駕功能車款,其中兩款瞄準於北美與歐洲市場,預計2022年上市。除此之外,Vinfast也於澳洲墨爾本成立研發中心,去年9月甚至收購通用旗下霍頓汽車(GM Holden)位於澳洲的郎朗(Lang Lang)測試中心,以期發展為全球品牌。
VinFast在2019年6月推出車款並開始動工生產,預計2025年之前年產量可達50萬台。著眼於越南蓬勃發展的經濟以及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Vingroup計畫投資35億美金於汽車產業,和日、韓、美的汽車品牌競爭,目標在越南市佔率達30%。
除了傳統車輛,Vingroup也投入大眾運輸產業,旗下的VinBus預計在今年正式營運並投入巴士生產,目標在2022年推出車款,其中三款會是電動巴士。台灣的研華科技也於去年底和VinBus簽約,共同發展智慧電動巴士管理系統,將從河內開始導入智慧電巴。

馬來西亞|海外首座 保時捷將在大馬設廠
德國汽車製造大廠福斯集團(Volkswagen)旗下跑車品牌保時捷(Porsche)計畫在馬來西亞設立首座海外組裝工廠,有意將其打造為東南亞業務樞紐,有助提升馬國在汽車產業的地位。
馬來西亞財經周報《The Edge》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保時捷將與馬來西亞森那美集團汽車部門(Sime Darby Motors)下屬子公司英諾康(Inokom)攜手合作,計畫透過合資方式,在馬國西北部吉打州(Kedah)居林(Kulim)建廠。這也會是保時捷在德國之外的首座組裝工廠,顯示保時捷有意將其打造為東南亞業務樞紐,保時捷企業通訊部副董事維斯(Christian Weiss)表示,東南亞市場深具潛力,該公司會持續就拓展東南亞市場研議各種方案。
事實上,馬來西亞在吸引外國汽車製造商投資方面,始終落後印尼及泰國,保時捷此次的建廠計畫若能順利落實,將有助提升馬國在汽車產業的地位,尤其是居林現已有寶馬(BMW)及馬自達(Mazda)等品牌入駐設廠。

新加坡|財政部:去年抗疫預算案助星少損失6.6%的GDP
新加坡財政部2月11日針對去年推出的抗疫預算案發表中期評估報告,指出抗疫預算政策正在發揮預期效果,讓星國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幅度減少到5.8%,比原本預估最糟的負成長12.4%少了6.6%,顯著舒緩新冠病毒對獅城帶來的衝擊。
因應疫情,星國去年祭出一連串財政與貨幣政策,史無前例推出五個預算案,大約可歸類為三類,分別是公共衛生防疫(新幣138億、新台幣2,917億)、保就業與企業運行(新幣735億、新台幣1.56兆)、與現金轉移和社會援助(新幣100億、新台幣2,114億)。總撥款金額逼近新幣1,000億(新台幣2.1兆),其中520億(新台幣1.1兆)出自國家儲蓄,財政預估赤字高達743億元(新台幣1.57兆)。
星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指出,這些財政措施與貨幣政策分別讓星國避免損失5.5%與1.1%的GDP,並且在2020年至2021年間平均每年保住15.5萬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半功勞可歸於「僱傭補貼計畫」(Jobs Support Scheme),是最關鍵的財政措施。這項政策透過薪資津貼緩解企業成本壓力,去年4月至12月間,星國政府為雇主提供約新幣226億(新台幣4,777億)的補助,補貼190萬名在職員工的薪水。
細項觀察,僱傭補貼計畫補助最多的是受到疫情重創的航太、航空與旅遊業,這些產業的每家企業平均獲得新幣100萬(新台幣2,114萬)的補貼,是其他領域的10倍,而每位星國員工的補貼達2萬元(新台幣42萬),比其他企業多出一倍以上。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與Twitter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