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49] 習近平訪緬甸強化一帶一路、泰印簽情資交換協議、印度大馬外交爭執棕油業成犧牲品?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49期,為讀者挑選2020年1月11日至1月17日期間,有關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Issue: 49 | Jan. 11–17, 2020
編譯:荊柏鈞、柯昀伶、鍾依吟

緬甸|向中國靠攏 緬甸將迎來13億美元投資
新加坡智庫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高達61.5%的緬甸受訪者在被問及與國際強權結盟時,選擇站在中國而非美國一邊,尤其今年適逢緬甸與中國建交70周年,也是19年來再次有中國國家主席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緬甸總統溫敏(Win Myint)之邀於1月17至18日到訪緬甸,會晤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並與其他小黨領袖交流。
此外,本次訪問的最大亮點無疑是中緬雙方深化「一帶一路」的合作,緬甸商務部副部長Aung Htoo即指出,習近平將簽署耗資13億美元、位於緬甸西部若開邦(Rakhine)的皎漂經濟特區(Kyaukphyu Special Economic Zone)及深水港項目。
對於遭控種族滅絕罪名而陷入國際孤立、甚至面臨國際法庭審判的緬甸當局而言,中國此際的支持備顯珍貴,中國也趁勢強化自身對緬甸的影響力,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緬甸計畫主持人Moe Thuzar即直言本次訪問將為中緬關係日後的走向定調,甚至開啟更加緊密雙邊關係的新篇章。
然而面對中國野心勃勃地想打造通往印度洋的走廊,緬甸的態度也並非毫無遲疑,主要是擔憂須承擔過度仰賴中國的風險,緬甸獨立分析人士Richard Horsey便認為此舉將讓緬甸陷入險境。

泰國&印尼|泰印共享情資 打擊叛亂團體
泰國陸軍總司令阿皮拉(Apirat Kongsompong)於1月14日訪問印尼亞齊(Ache),並與印尼陸軍參謀長佩卡薩(Andika Perkasa)簽訂情資交換協議,希望藉此抑制泰國南部以穆斯林為大宗的分離主義活動。
這項協議基本上衍伸自2008年雙方合作架構的內容,兩國將就極端主義份子、叛亂團體、及破壞國家安全的罪犯進行情資交換,以便密切監控這些人員,進而限制他們的活動,阿皮拉肯定這項協議強化雙方跨境合作,並促進官員互訪交流及訓練。
根據監督團體Deep South Watch估計,泰國南部自2004年起已有近7,000人受極端份子攻擊而喪命,泰國政府因此致力打擊也拉府(Yala)、北大年府(Pattani)、那拉提瓦府(Narathiwat)三地的分離主義活動。此外,泰國南部的分離主義活動據信與亞齊的武裝組織有所關聯,佩卡薩強調「任何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泰印雙方應該共同處理」。
即使阿皮拉表示此行將參考印尼政府如何於2005年順利與亞齊武裝組織Free Aceh Movement達成停火協議、並給予亞齊自治地位,在實踐上仍有難度,主要是因為宗教信仰與文化差異,分析指出泰國政府應會持續採用武力鎮壓的方式打擊分離主義活動,而非正視催化分離主義活動的社會因素,例如貧窮及不平等。

馬來西亞|印度限制大馬進口精煉棕油 衝擊大馬棕油貿易
自從印度工商部1月8日宣布將馬來西亞精煉棕油進口從「自由」轉為「受限制」後,大馬棕油產業備受威脅。大馬做為全球第二大棕油生產國,而印度在過去5年為大馬棕油出口的最大宗市場,如今兩國因為外交場域上的爭執造成印度使出經濟報復,大馬棕油出口業者成為代罪羔羊。
印度近期不滿大馬政府,源自於去年9月底大馬首相馬哈迪在聯合國大會上批評印度,稱印度「入侵與佔領」查謨(Jammu)與喀什米爾地區,觸動印度與巴基斯坦敏感神經,引起印方強烈不滿。喀什米爾位於印巴邊界區,兩國皆宣稱擁有該區主權。該事件後,馬哈迪12月再次公開批評印度剛通過的公民身分法修正案,認為開政策具有歧視穆斯林的意涵,再度引發印度不滿。
馬哈迪發言讓馬印關係陷入緊張,印度民間許多貿易商積極呼籲抵制進口大馬棕油,而政府也在上週將大馬精煉棕油進口轉為「受限制」。棕油為大馬出口最大宗的農產品,且印度是最大買家。根據統計資料,去年印度向大馬購買約440萬公噸,佔大馬棕油出口市場的24%,遠超過第二大買家中國購買的240萬公噸,以及第三大買家巴基斯坦進口的108萬公噸,印度購買量之大,對於大馬也因而具有談判籌碼。
面對不少人批評因逞口舌之快而讓棕油業者受害,馬哈迪14日為自己所言辯護,認為面對「錯誤的」事情,就算對國家財務上會造成傷害,仍要繼續發聲。

越南 | Vingroup集團辦菁英大學 Vin University正式剪綵
越南市值最高企業Vingroup集團,除了房地產、超市、超商、汽車、手機、製藥產業外,事業版圖再擴張教育界,集團所創立的Vin University於1月15日正式剪綵,首年預計招收300名學生。
由Vingroup成立的Vin University,位於河內嘉林縣、Vingroup旗下建案Vinhomes Ocean Park新市鎮的市區,大學在1月15日正式設立,副總理武德丹(Vu Duc Dam)應邀出席典禮。
Vin University為越南首間私立且非營利的大學,目標在培養頂尖菁英人才。大學於去年12月獲得成立許可,並在年底開始商業管理、健康科學、電機與電腦科學三個學院招生作業,第一年預計招收300名學生。Vingroup總投資額2億7,900萬美金,其中半數投資在基礎建設,學校建築採風歐設計;另外半數費用則是未來10年學校營運所需經費。
第一批學生預計在今年9月入學,至去年底已收到上千份申請。Vin University大部分課程為英文授課,大學部一年學費約3萬5,000元美金(新台幣100萬元)、研究所4萬美金(新台幣120萬元),優秀學生可申請全額獎學金,第一屆學生亦可獲得35%學費獎助。
大學校長Dr. TS Rohit Verm表示,大學已經開始在多所高中替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與黑客松活動提供贊助,對越南學生的潛力相當看好。大學也會與美國康乃爾大學、賓州大學等,以及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大學策略合作,提供一流師資和課程。

菲律賓 | 移工受虐致死 菲律賓全面禁止輸出勞工至科威特
近期發生菲籍移工在科威特受虐致死,菲律賓政府本周通過新政策,全面禁止勞工輸出到科威特,直到科威特政府落實更新保障勞工權益的契約。
26歲的菲籍家務移工維拉弗德(Jeanelyn Villaverde)去年12月在科威特送醫後身亡,疑似遭雇主性侵、虐待致死。一月初菲國政府下令即刻禁止輸出新的家務勞工,並考慮在維拉弗德一案被起訴處理後再解除禁令。菲律賓海外就業署(POEA)於1月15日通過全面禁止勞工輸出到科威特的禁令,包含家務勞工、半技術與技術勞工、以及專業人士,1月15日後政府將不再核發新的海外就業許可。
2018年時,移工德馬菲里斯(Joanna Demafelis)被發現棄屍在科威特雇主家的冷凍庫,當年2月菲國也曾下輸出禁令,直到5月解禁。當時菲律賓與科威特兩國曾就勞工保護協議進行討論,並簽署合作備忘錄,然至今尚未有定案,且仍有部分保障未能爭取到位,例如允許菲籍移工可以保留護照與手機。總統府發言人帕內洛(Salvador Panelo)指出,禁令將持續下去,直到科威特政府確保每位雇主與移工的契約中有涵蓋我們要求的保護協議。
科威特有近73萬的家務勞力需求,目前科威特有超過20萬菲籍移工。針對禁令,科威特財務部與經濟部則表示,會盡速從其他國家,如尼泊爾、衣索比亞、印度或印尼招募家務勞工,以補足勞力缺口。

新加坡|出口緩慢復甦?非石油類出口終止連9月負成長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1月17日公布去年12月出口數值,非石油類國內出口(Nodx)比起去年同期成長2.4%,高於外界預期,也終結過去連9個月負成長的紀錄。主要原因為非電子類出口成長抵過電子類出口下滑。
12月出口正成長2.4%算是超乎預期,原先彭博社經濟學家預估為負成長1%,華爾街日報甚至悲觀預估萎縮2.1%。11月時,非石油類國內出口年比萎縮5.9%。
新加坡12月非電子類出口大幅成長11.5%,高於11月的正成長1.2%,其中製藥業出口攀升34.7%,專業機械業出口成長29.7%,非貨幣用途的黃金出口也大幅成長127.8%,表現最為亮眼。
至於電子業出口力道仍不足,下滑21.3%,雖然比起11月時下滑23.3%表現好一點,但距離經濟學家預測的13.9%負成長仍有一段距離。出口萎縮最多電子產業為積體電路、個人電腦與相關零件。
整體來看,星國非石油類出口成長最多的目的地為中國、台灣、以及美國。雖然美中貿易戰已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不少分析師認為國際大環境下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對於星國貿易復甦力道不見得樂觀。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