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13] 泰國大選結果出爐、緬甸路透社記者獲釋、新加坡國會通過反假新聞法

[東南亞週報13] 泰國大選結果出爐、緬甸路透社記者獲釋、新加坡國會通過反假新聞法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13期,為讀者挑選2019年5月4日至5月10日期間,有關泰國、緬甸、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Issue: 13 | May 4 – 10, 2019

編譯:荊柏鈞、黎柏君、柯昀伶


12859979713_88ae2569a3_o
泰國曼谷市區 (Anton Strogonoff@Flickr CC BY 2.0)

泰國|大選結果正式出爐 為泰黨獲最高席次

泰國選舉委員會依法在5月9日的最後期限公布泰國國會眾議院選舉結果。本次泰國眾議院大選由為泰黨(Pheu Thai)拿下最高席次的136席;親軍方的公民力量黨(Palang Pracharath)獲得區域97席、政黨18席,共計115席;名列第三的是新未來黨,取得區域30席、政黨50席,共計80席;而民主黨(Democrat)和泰自豪黨(Bhumjaithai)則分別拿下52席和51席。根據泰國媒體最新消息指出,目前總席次僅有498席次,因為在採用聯立制之下,未定的2席仍待清邁(Chiang Mai)第8選區於5月26日重選之後才能透過重新計算而決定。

泰國國會選舉僅包含500席眾議院選舉席次,其餘參議院250席則均由軍方挑選。而泰國總理是由參眾兩院共同經多數決決定,所以任一總理候選人必須取得376席的支持。由於250席參議院議員均由軍方派任, 原先的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總理只需要在眾議院獲得至少126席的支持票即可連任。目前眾議院親軍方聯盟估計有253席,因此帕拉育很有可能連任。

不過,因為眾議院中未有政黨能夠取得過半席次,泰國政府未來在立法上可能會遇到困難。泰國那黎宣大學(Naresan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魏圖基(Napisa Waitoolkiat)便指出,「這樣的狀況代表泰國在政策制定上將陷入僵局。」


Police_escort_detained_Reuters_journalist_Wa_Lone
路透社記者瓦隆(Wikimedia Commons

緬甸|遭囚禁511天 路透社兩名記者獲釋

因揭發羅興亞事件而遭捕入獄的兩名《路透社》緬甸記者瓦隆(Wa Lone)與覺梭(Kyaw Soe Oo)在經過511天的囚禁後,5月7日獲得總統特赦令、被釋放出獄。瓦隆和覺梭先前因為違反官方保密法而於2018年9月被判監禁七年。緬甸總統溫敏(Win Myint)於緬甸新年4月17日時,曾宣布特赦6,520名囚犯,不過當時兩名記者並不在名單之列。

瓦隆和覺梭之前關於緬甸若開邦(Rakhine)的報導曾獲得許多國際媒體大獎,而兩位記者也於2018年被《Time》雜誌列為年度人物。瓦隆在離開監獄時受到大批媒體包圍,他表示很感激國際對於他們兩人的自由所做出的努力,也很開心能夠見到他的家人和同事,並且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回到他的新聞室。《路透社》總編輯史蒂芬阿德勒(Stephen J. Adler)也興奮的說:「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見到緬甸釋放我們兩位勇敢的記者。自他們被逮捕的511天以來,他們已經成為世界新聞自由的重要象徵。」

緬甸政府發言人佐泰(Zaw Htay)指出,政府在收到兩位記者家庭寄給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的來信後,考量到國家利益,決定釋放兩名記者


32216226384_db6e89d729_k
新加坡國會。(xiquinhosilva@Flickr CC BY 2.0)

新加坡|朝野激辯下 星國會通過反假新聞法案

新加坡國會58日晚間表決通過《防止網路假訊息和操作法案》(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Bill),賦予政府單位要求個人或網路平台撤除假新聞的權力。另該法案針對惡意散播假新聞、企圖損害星國公共利益的個人與網站公司,將可判處最長10年的刑期以及最高新幣100萬元(約新台幣2275萬)的罰款

經過2天共13小時的辯論,國會最終以72票贊成、9票反對、3票棄權,三讀通過該項反假新聞法。由於此次法案涉及國家權力與言論自由的界定範圍,引起各界關注,也連帶促使政府官員與朝野議員投入議會攻防。過程中共有7名部長和次長、31名議員參與法案辯論,而反對黨工人黨的9席也全員出動發言,並投下反對票。工人黨擔心法案將引發寒蟬效應,箝制言論自由。

根據新法,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資媒局)將設置辦事處,在出現假訊息時為相關領域之部長提供技術諮詢,並負責監督網路科技公司是否遵守行事準則。簡而言之,專設辦事處最主要的職責,在於落實部長發出的更正或撤銷假訊息指示。

雖然該法保障涉案當事人不服部長裁判時,可向法院提上訴的權利,但反對黨議員不滿「先部長、後法庭」的先斬後奏模式。他們認為判斷訊息真偽之權力應該交付法院,而非行政單位的各部首長。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則認為如交由法院認定訊息的真偽以及相關處置,將犧牲行政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3張棄權票來自官委議員王麗婷、特斯拉、郭秀欽(官委議員總共9名,沒有政黨屬性,由總統任命)。這3名議員主張部長權限寫進法案主體而非附屬法例,但該建議未被採納,因而決定棄權。


26513167916_1c4307fa39_o
印尼現任總統佐科威。(UK Parliament@flickr, CC BY-NC 2.0)

印尼佐科威第二任續拼經濟 目標2045年躋身已開發國家

印尼總統佐科威59日在國家發展規劃會議上發表演講,表示其第二任任期將進行經濟改革,減少官僚作業對投資的影響,讓印尼在2045年獨立百年紀念時躋身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成為全球第四或五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額目標達到7.3兆美元。

佐科威指出「區域經濟有發展,國家才會富強」,他誓言將延續第一任的施政重心,首要目標將持續發展基礎建設,如公路、機場、海港等,並讓印尼均衡發展。第二是政府組織瘦身,擬削減對經濟成長沒有貢獻的機關規模、減少官僚作業的繁文縟節。第三是增加人力資本與促進人才培育。

佐科威指出,政府組織越簡化,反應的速度就能越快,政策執行上的彈性也越大。為了促進出口與投資,過去五年政府已做出許多努力,舉例來說,在他任內電廠投資所需的許可從259種減少至58種,但他認為這個數量還是過多,希望能持續簡化行政程序。

2018年印尼的國內生產總額為1兆美元,若要達成20457.3兆美元的目標,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要達5.7%,比過去幾年的5%高出0.7%。雖然經濟成長率遠不及他2014年競選承諾的7%,但彭博社報導指出,佐科威第一任期內的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主權信用評等和投資額的增長,是成功連任的原因。

佐科威更表明,在他第二任任期,肩上就沒有連任的壓力,可以全力以赴做對國家好的事情,並預計最快於下個月公布新任內閣名單。


800px-President_Rodrigo_Duterte_addressing_Filipino_community_in_Brunei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一家被指控涉嫌販毒。(Presidential Communications Operations Office website@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菲律賓|網傳影片指控總統一家為毒梟 吹哨者本周現身

四月起菲律賓社群媒體上流傳一系列標題為「真正的毒梟名單」(Ang Totoong Narcolist)影片,影片中化名「Bikoy」的男子聲稱手上握有文件證據,指控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及其家族涉入販毒集團交易,成員包含杜特蒂的兒子、前達沃市副市長巴奧洛.杜特蒂(Pablo Durterte)、杜特蒂的女婿卡皮奧(Manases Carpio)等人。

56日,Bikoy現身菲律賓律師公會尋求法律協助,並公開自己的身份,為一名年約20-30歲、名叫阿丁庫拉(Peter Joemel Advincula)的男子。阿丁庫拉表示自己曾是販毒集團的一員,受到良心譴責的他選擇挺身而出揭露秘密;近期協助他將影片上網的人遭擄,面臨死亡威脅因而決定公開自己的身份以保護自身安全。

對於這樣的指控,杜特蒂政府嚴正否認,而參議院公共秩序和危險藥物委員會主席拉克森(Panfilo Lacson)於57日表示,擬傳訊阿丁庫拉(Peter Joemel Advincula)出席參議院聽證會,請他揭露所有證據。

參議院議長索托(Tito Sotto)則於58日說明,這名化名「Bikoy」的男子曾在2016年對艾奎諾政府做出一樣的指控。索托指出阿丁庫拉曾聯絡他的辦公室,聲稱前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以及多名政府官員,如前內政部長羅哈斯(Mar Roxas)以及前司法部長德利馬(Leila de Lima)是販毒集團「Quadrangle Group」的恩庇者。然而這次阿丁庫拉又提出一樣的控訴,只是對象換成杜特蒂政府,認為他的說詞根本不能採信。參議員拉克森隨後表示,藥物委員會將取消阿丁庫拉說詞的聽證會。

菲律賓國家警察局長阿爾巴亞德(Oscar Albayalde)也於58日公開資訊,阿丁庫拉有向政府機關販賣假訊息的前科,售價5萬至7萬披索(約新台幣3萬至4萬元)不等,並曾在比利彼得監獄(Bilibid Prison)服刑。


9654808858_9934e105c2_o.jpg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地標雙峰塔(wales gibbons@Flickr CC BY 2.0)

馬來西亞|因應貿易戰與全球景氣趨緩風險 大馬央行降息一碼至3%

扮演馬來西亞央行的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NM57日宣布降息一碼,利率從原本的3.25%調整為3%。大馬央行希望藉此措施,幫助大馬經濟因應美中貿易戰與全球景氣放緩帶來的風險。

這是大馬央行20167月以來第一次降息,上一次調整利率是在20181月,當初央行升息至3.25%。大馬央行表示全球經濟仍存在可觀的下行風險,這些風險來自於貿易戰壓力以及幾個主要國家經濟的虛弱表現。

大馬央行今年327日才發佈報告,指出今年大馬經濟成長率可能落於4.3%4.8%之間,比去年預估的4.9%低。降息除了因應經濟成長挑戰,也希望透過保持貨幣寬鬆的方式,來達到物價安定與支撐穩定成長的目標。

美國聯準會今年3月釋出暫停升息的消息後,多國央行政策開始偏向鴿派。馬來西亞是繼印度之後,第二個調降利率的亞洲國家。而大馬在57日降息後,紐西蘭央行8日跟進降息一碼至1.5%菲律賓央行也在9日宣布降息一碼至4.5%。紐西蘭是201611月以來第一次降息,菲國上次降息則是將近7年前之久,紐菲兩國與馬來西亞一樣,都面臨國際與國內經濟成長放緩而做出降息決策。接下來是否有其他亞洲國家降息,將是區域經濟觀察重點。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