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爭議延燒 林廷輝:台灣應將太平島改造成「環境保育島」

[ASEANSEA]南海爭議延燒 林廷輝:台灣應將太平島改造成「環境保育島」

記者:鄭之翔


常設國際仲裁法院(PCA)12日公佈南海仲裁案判斷之後,引發國內外軒然大波。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南海議題專家林廷輝週四(21日)在演講中強調,台灣角色複雜,夾在強權之間,政府做出因應行動時,有許多因素需要思考,群情激憤後,應如何理性面對,需要許多巧思。

林廷輝認為,仲裁判斷雖然不被台灣及中國接受,然而仲裁判斷的做成仍然符合國際法,其論述所形成的規範雖不拘束作為第三方的我國,「但判斷本身是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政府仍要妥為因應。

林廷輝是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台灣應如何看待南海仲裁案結果」演講中做上述表示。

林廷輝解釋,仲裁判斷公佈之後,許多媒體及學者稱「仲裁庭判斷U形線無效」,影響我國在南海諸島的主權,然而事實上仲裁庭判斷的僅是中國對U形線內水域資源所主張的「歷史性權利」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範,而非直接否定整個U形線的存在。

針對仲裁庭對於不屬於原先菲律賓提請仲裁庭判斷的地物做出了法律地位的裁決,林廷輝認為,這在國際法上是有爭議的,而且仲裁庭針對「島」或「礁」所採取之相對嚴格的標準,目前並不完全被國際法學界所接受,未來是否成為習慣國際法仍有待觀察。

林廷輝指出,仲裁判斷更重大的影響是仲裁庭直接否定中國將整個南海諸島「視為一個集合」來畫領土基線的可能性,這等於間接打臉了中國在西沙群島的實踐。林廷輝認為,仲裁庭這樣的判斷可能有擴權的嫌疑。

仲裁判斷對台灣是好是壞?林廷輝分析,從不同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的結果。他指出,如果從兩岸關係來看,仲裁判斷對台灣而言可以說是「重大的勝利」,因為兩岸對於南海的立場一直都很接近,也都聲明不接受仲裁判斷的立場,讓關係冷凍的兩岸難得站在同一陣線。然而若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我國不接受仲裁判斷的立場,或許會讓國際社會對台灣產生不遵守法治的形象,甚至影響台美關係。

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林廷輝指出,由於過去我國從未在太平島海域主張劃設過專屬經濟區,中油也曾到當地海域探勘,確認附近海域沒有石油礦的存在,因此林廷輝認為,這必須視我國目前在太平島周圍的實際漁獲量而定。

25862856225_ee36330227_k
太平島。(Source: 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 Flickr)

對於國內部分人士主張蔡政府應積極論述U形線的法律地位,林廷輝批評,一旦我國的論述和中國政府的論述產生分歧,將會讓我國政府陷入兩國論的泥沼,引發兩岸關係的動盪。

而台灣未來應該如何因應?林廷輝坦言,他目前也沒有具體的對策。如果說要「護島」,就必須先講清楚:到底要護的是「主權」,還是享有周遭資源排他使用權利的「主權權利」?如果是前者,目前我國政府在當地已派駐海巡隊員及軍隊,這便是主權的象徵,況且仲裁判斷根本沒有處理到主權問題。如果要護的是「主權權利」,則必須要考慮到的是我國到底有沒有執法能量,在當地海域維持「有效管轄」才是重點。

林廷輝建議,或許可以先將太平島海域劃定「海上保育區」,讓太平島成為南海的「海上保育島」,建立我國在當地海域管轄的基礎,遇到爭端時便可以上談判桌或訴諸第三方調解,透過法律及說理和平解決,這樣的方向也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訴諸的方向一致。

對於有學者提出,若新政府在南海政策上放棄U形線的論述,將會有違憲之虞的說法,林廷輝強調,U形線除了在我國1947年南海諸島圖及1999年的法律中出現過之外,其他並沒有相關證據能夠證明U形線內部確實是我國固有疆域。林廷輝認為,這是個政治問題,不是法律問題,與違憲無涉。

被問到對於兩岸合作的看法,林廷輝回應,這必須從現實面思考,由於中共不承認我們中華民國的存在,就算真的合作,雙方在南海上誰將掌握主導權?將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