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EANLAND]泰國總理:若新憲章未能通過公投 將負起責任
外電整理:黃嬿庭
泰國軍政府自去年(2014)五月軍事政變後執政至今,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與各行政部會首長於本月23日進行年度工作報告,再次確認軍政府將在2017年中移轉政權的目標。各部會首長也將在泰國國家和平暨秩序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NCPO)的電視節目上展開為期三週的工作討論。

22日內閣會議結束後,泰國政府公布了一份由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所執行的民調結果。民調顯示98.9%的受訪者對政府解決國家問題抱有信心,且有高達99.3%的受訪者滿意政府的整體表現。
反對黨為泰黨(Phak Phur Thai)對該民調的結果存疑,認為在軍政府上台後,國家經濟狀況衰退、外人對泰投資大量減少,且消費者支出佔所得比率也偏低。
為泰黨表示,軍政府的改革計畫是失敗的,並讓期待泰國能夠回歸民主的國際社會信心不斷下滑。「民調結果並不可信。」身為紅衫軍領袖之一的Cherchai Tantisirin形容,該份民調根本只是軍政府在「試水溫」。
然而總理帕拉育認為,政府一年來的表現相當良好,至於民眾對國家經濟狀況未能改善的不滿,他強調,政府無法順利執行政策,是現行法律障礙、人權運動與非政府組織活動所導致。在23日的演講中,他也闡述了「國家二十年戰略」的重要性,期望日後能推動強而有力的改革。
「要在一年半內完成改革並不容易。」帕拉育認為,泰國社會目前最需要的是避免衝突,必須依照國家和平暨秩序委員會所提出的進程進行民主化。若新憲章能夠通過公投,他會在接下來一年半的時間內盡力達成泰國的民主化目標,並鼓勵人民前往投票以落實民主精神,共同努力完成改革。
帕拉育強調,完成改革是民主化的前提。改革期間,國家和平暨秩序委員會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對政府工作有必要的支持作用。但反對黨認為,軍政府是希望藉由該改革計畫的推動,讓軍方勢力所掌控的機構即使在政權轉移後仍能保持影響力。
在軍政府執政下,國家政策受到以泰國國家和平暨秩序委員會為首的五個權力機構影響最深,包括憲法起草委員會(Constitution Drafting Committee)、內閣府、國家改革籌備大會(Reform Steering Council,RSC)與國家立法大會(National Legislative Assembly),這五個機構被稱為「五條河(five rivers)」,皆在軍方勢力掌控之下。
國家二十年策略係針對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問題、法律與外交事務等方面的長期改革計畫,由國家和平暨秩序委員會與國家改革委員會(National Reform Council,NRC)擬定,主要目標為提升泰國人均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並將泰國發展成東協的貿易和物流中心,提高泰國年輕人的競爭力等。
其中國家改革委員會由於否決憲法起草委員會的新憲法,現職能已由軍方主導的國家改革籌備大會所取代。
新聞來源:
- Prayut to accept blame if charter rejected(Bangkok Post)
- Thai PM: Govt targeting power handover in 2017(Straits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