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之丘的英語夢

[旅遊文化] 曼德勒之丘的英語夢

By Chen, Yu-Jung


曼德勒之丘俯瞰全景。(We travel the world)
曼德勒之丘俯瞰全景。(Photo Credit: We travel the world@Flickr CC BY 2.0)

緬甸曼德勒之丘(Mandalay Hill)上有一座宏偉的佛教寶塔,這座眺望整個曼德勒市的Pagoda就是曼德勒的Shwe Dagon Pagoda,是曼德勒的地理指標也是市民的心靈指標,守護曼德勒世世代代,不論大環境如何變遷,他仍舊屹立不搖。

搭乘十分鐘疾駛於蜿蜒山路的小貨車,我們到了Pagoda的入口處,褪去鞋子襪子,踏上因為剛下過雨而滿是泥濘的地板,我們光腳進入Pagoda的「一樓」,接著,搭乘「電扶梯」一樓、二樓、三樓的慢慢往上升,伴隨電扶梯往上的是驚歎聲與興奮度,驚嘆這座Pagoda竟位於如此高地,並期待可以見到曼德勒的夕陽與黃昏中的市景。

2009年的夏天,站在曼德勒之丘上,可以望見緬甸最大的監獄,而獄中的最多的是「政治犯」,因為,當時想在緬甸成為一位政治犯並不是件困難的事,只要在書報雜誌上發表與政治相關的言論、只要在飲茶店抱怨自己生活不好或批評政府的政策、只要在路上與外國人談論政治,你就有機會成為一位政治犯。

在曼德勒之丘看夕陽西下之時,身旁有著形單影隻或三兩結伴的僧侶,他們不僅是來看美景、飲涼風,更是希望可以和外國人用英文聊天,因為他們想要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僧侶沒有錢搭小貨車上山,因此他們每天都會徒步從自己的修道院走上那段蜿蜒崎嶇的山路,或許三十分鐘或許兩個鐘頭,不論要走多久,他們每天都會走上曼德勒之丘以練習英語會話。

Burmese monks (Tom Flickr)
Burmese monks (Photo Credit: Tom@Flickr CC BY 2.0)

Danny是和我們談論最多的僧侶,他的英文程度很好,因為兩年來,他持續不間斷地每天上山練習。

Danny八歲時就出家,因為職業是木工的爸爸,沒有錢負擔他的生活費與教育費,只好將尚年幼的他送進修道院;那時候的他什麼也不懂,不會哭泣也不會想家,當他長大、懂事、想家時,已經回不去了。

Danny說他回到家鄉見到家人時,總是悲喜參雜,喜的是可以見到最愛的家人,悲的是他無法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因為他早已忘記家鄉的語言該如何使用,他必須藉由族人的翻譯,才能與家人溝通。

18歲時,爸爸去世,家裡只剩媽媽與妹妹,Danny想還俗,想去工作賺錢以照顧媽媽與妹妹的生活,所以他積極努力地學習英文,他認為只有將英文學好,才有改變未來的機會。

距離和Danny閒聊已經5年多,我不知道他的計畫是否已經成功,或者能否有成功的一天,但我真誠的祝福他。

我對曼德勒之丘最鮮明的記憶是夕陽西落之時,紫灰色的天空與雲彩,以及,向我們講述自己故事的Danny。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