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街印象:台北街頭的異鄉風味

[移民在台] 緬甸街印象:台北街頭的異鄉風味

作者:黃馨儀(Hsin-Yi Huang)


「我很快地成為附近某家茶館的常客。這間茶館的茶間都相當狹小,而且每一間都面向馬路。兩排高可及腰的桌子緊靠著牆壁,旁邊擺滿了塑膠凳。在房間後方一個被炭火燻黑的角落,一大壺茶水在火爐上直冒泡,平底鍋裡的圓形印度薄餅也嘶嘶作響。這種薄餅你可以搭配一小碟白糖甜甜地吃,或者是配上乾碗豆瓣與洋蔥,鹹鹹的也很有滋味。客人們一群群圍坐著,一邊吃早餐一邊聊天。天花板的風扇攪動著暖風,緩緩吹送著方頭雪茄的煙味、薄餅的奶油香與輕柔的對話聲。」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Emma Larkin

從南勢角站四號出口沿著興南路一段直走,轉進華新街,街上風貌頓時改變:整齊的紅色招牌,雲南風味、異鄉小吃…甚至還有緬文寫成的招牌,目不暇給。在緬甸四處可見的茶館也像是從仰光搬到台北街頭似地重現,只不過小瓷茶杯換成了塑膠杯,店裡掛著多種語言並列的月曆、菜單,櫃子裡擺放各式阿華田、奶粉、乾貨,穿梭在短短的緬甸街,四處可聽到雲南話、緬語、泰語、中文交雜。

在這裏,你可以找到緬甸奶茶、各式混著香料的乾湯粑粑絲、棕糖煎餅、沾著白糖與煉乳的印度甩餅、酸辣魚湯、黑咖啡加檸檬…牆上的月曆、宣傳單、菜單都標註著中文與緬文。

面對不熟悉的菜單與組合,彷彿搭著捷運來到緬甸,只是這裡的人不穿籠基。

IMAG0463
中和緬甸街一隅。(Photo Credit: 黃馨儀)

許多人聽過緬甸街,卻不清楚由來,也常常搞混:「是潑水節的那條街嗎?潑水節不是泰國的節慶?」上個月中剛落幕的潑水節,因應限水政策改以紫檀花樹葉灑淨取代潑水。潑水節廣為人知是泰國傳統節慶,其實也是東南亞最重要的節日,地位等同於新年,除了泰國,鄰國的緬甸、寮國、柬埔寨也會以潑水的儀式洗舊迎新。因此在台北泰緬僑胞聚集之地——華新街舉辦潑水節。

20150401182307
2015 新北市潑水節海報

1953年緬甸政府將所有外僑的學校、公司收歸國有,許多華僑攜家帶眷回到中國大陸或是台灣。其中,許多在台灣重新開始生活的僑胞選擇定居在中和南勢角附近,自然吸引了進口東南亞貨品的商店、小吃店,甚至吸引北部其他地方的僑胞,進而漸漸擴張成緬甸街如今的樣貌。在這裏的議員辦公室也都貼著多種語言並列的告示,提供中文班等等,協助新移民融入環境。

IMAG0464
中和華新街:標註泰文、緬文與中文的照相館說明。(Photo Credit: 黃馨儀)

雖然只是匆忙一探緬甸街(這裡的店家通常打烊得比較早,在下午四五點左右收攤),才發現台北還有這樣的一面。不需要買機票也可以很快地體驗一番東南亞華僑的飲食與日常,走進華新街的茶店,也能聞到和在仰光一樣的薄餅香味。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