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184] 泰反對黨指總理帕拉育任期應於下週結束、越擬建南北高鐵、菲終止俄軍售合約改向美採購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184期,為讀者挑選2022年8月13日至8月19日期間,有關泰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緬甸與馬來西亞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Issue: 184|Aug. 13-19, 2022
編譯:荊柏鈞、柯昀伶、鄭熹、黃以樂

泰國|反對黨指帕拉育任期應於8月結束 向憲法法院請求裁決
以為泰黨(Pheu Thai Party)及前進黨(Move Forward Party)為主的反對陣營,日前向泰國憲法法院提交請願書,請求法院針對總理帕拉育的任期進行裁決。泰國反對陣營認為帕拉育的任期應於今年8月24日結束,但泰國政府認為帕拉育仍有數年的任期。
泰國總理任期限制為8年,而反對陣營指出帕拉育自2014年發生政變不久後,於8月成為泰國總理,至今已達其任期上限。執政黨則表示,並非對任期上限持有異議,而是在帕拉育正式任職總理的時間點與反對陣營出現爭議。執政黨認為帕拉育的8年總理期限應於2027年才結束,因為他是在2019年的全國大選中才正式成為總理。
與此同時,反對陣營亦在其請願書中請求憲法法院在受理此案時,暫停帕拉育擔任總理一職,直至裁決過程結束。為泰黨領袖Cholnan Srikaew指出,總理不應在法院受理此案時,持續主導行政事務。事實上,反對陣營擔心帕拉育會在憲法法院裁決以前,透過解散國會,以先發制人,但帕拉育強調不會解散國會,並會持續服務人民直到其任期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選舉委員會在8月15日宣布新制度,禁止內閣在國會解散後或在選舉前使用國家資源或行政人員,以提高自身選舉優勢。當被問及選舉委員會是否為預防國會解散而宣布此制度,泰國政府發言人塔納功(Thanakorn Wangboonkongchana)指出,該委員會僅是針對制度做定期更新。

越南|越擬建南北高鐵 2050年前完工
越南政府8月14日表示,預計興建南北向高速鐵路,投資額將達587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7,608億元);越南交通部將於下個月提交計畫,由中央政治局進一步拍板決議。
越南目前規劃第一段高鐵路線將從首都河內到義安省榮市(Vinh),第二段則是從經濟中心胡志明市到慶和省芽莊市(Nha Trang),兩段總共665公里的路線將先動工,並於2032年通車,造價約247.2億美元。而整體南北高鐵計畫,總長1,545公里,最高時速達每小時320至350公里,預定於2045至2050年間完工,屆時從河內到胡志明市,只需要5小時20分鐘。
當局自2006年便開始討論南北高鐵工程,但在2010年,人民代表大會因不具經濟可行性否決興建高鐵的提案。今年交通部將再次向中央政治局提議,越南總理范明政7月時接見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代表,更曾向執行董事前田匡史(Tadashi Maeda)提出支持南北高鐵計畫的訴求。稍早財政部官員認為,高鐵的建設將為建築、交通、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越南鐵路公司官員也指出,評估是否建設高鐵的關鍵應該不只是投資金額多寡,而是高鐵帶來的整體效益。
目前越南有7條主要鐵路線,全長2,440公里。政府計劃到2050年,全國共有25條軌道路線,總長計6,354公里。

菲律賓|菲終止俄國軍售合約 改向美國採購
菲律賓駐美大使羅慕德斯(Jose Manuel Romualdez)本週指出,日前菲國取消向俄羅斯購買軍用運輸直升機,目前正準備向美國購買CH-47契努克(Chinook)直升機。
先前美聯社在7月底獨家報導,烏俄戰爭爆發後,由於美國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持續升高,為避免面臨美國的制裁,杜特蒂政府在卸任前已取消向俄羅斯購買16架Mi-17軍用運輸直升機的交易。若與俄羅斯的軍購案成交,菲律賓恐面臨美國對其執行敵對國家制裁法案(Countering America’s Adversaries Through Sanctions Act, CAATSA)。菲國與俄羅斯價值2.2億美金的軍購契約於去年11月簽署,並於今年1月支付第一期款項,首批直升機交貨期預定為2024年。
菲律賓國防部已於上週正式宣布,正與俄羅斯進入解約程序,發言人表示,由於全球政治情勢的發展,菲律賓上屆政府取消該案合作,政府並已與俄羅斯就終止合約展開外交對話,希望能收回先前支付的第一期款項。羅慕德斯指出,政府決定終止與俄羅斯的合作,並非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主要還是實際的經濟考量,以及避免遭受制裁。他表示與華府的軍購協議金額較低,且除了直升機外,還包括維修、零件、後續服務等。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美中恐「夢遊般地陷入衝突」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8月15日接受彭博總編輯米可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專訪時表示,如果美國及中國不相互接觸且不設法緩和在台灣議題上不斷升溫的緊張局勢,就可能「夢遊般地陷入衝突」。
黃循財指出,在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以及中國在台灣周圍進行軍事演習後,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非常令人擔憂」。他表示:「我們開始看到兩國做出的一系列決定將把我們帶入越來越危險的境地。」
他解釋:「正如他們所說,沒有人會蓄意開戰,但卻夢遊般走向衝突,這是最大的問題和危險。」
黃循財也指出,國際社會正步入一個新的世界秩序,舊有的邏輯是通過增加貿易來抑制地緣政治競爭,但如今的邏輯卻是地緣政治削弱了貿易,這一點令人擔憂,因為這將使世界變的更分裂及危險。
但他表示,即便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和危險,新加坡都希望成為穩定和機遇的堡壘。新加坡的目標是在亞太地區建立框架,讓所有主要大國,包括中國和美國,在本區域都有利益,這將帶來更大的穩定性。

緬甸|緬印邊境相鄰 印度外長:無法避免與緬軍政府打交道
印度外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8月18日為印度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辯護,他表示,印度作為緬甸的鄰國,因為邊境問題無法避免與緬軍政府打交道。
蘇杰生表示,新德里對緬甸的立場與過去幾十年來一致,並可追溯到為脫離殖民主義爭取自由的時期。他在曼谷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發言時表示,「我們(印緬)的關係,並非某種應該受到當前政治來判斷的事物。」
他指出,緬甸是與印度相鄰的國家,因為邊界上的問題,比方組織犯罪、新冠疫情,以及在緬甸的印度叛亂份子等,印度不可避免的要與緬甸軍事政權打交道。「我們也必須管理我們的邊界關係,以及管理作為鄰邦的複雜性。」
目前西方國家紛紛調降與緬甸的關係,並對緬甸軍政府施加經濟制裁。除了印度及中國選擇繼續與緬軍來往外,同樣遭受國際制裁的俄羅斯與緬甸的關係也更加緊密。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上月訪問緬甸與軍政府領袖會面時,雙方討論了經濟與安全等相關議題。拉夫羅夫更將緬甸稱為一個「友好和長期的合作夥伴」,並強調雙方關係不會受到「任何機會主義進程影響」。

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貪汙案最終上訴開庭 首席辯護律師要求退出
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Najib Razak)涉及的一馬公司(1MDB)馬幣4,200萬令吉(大約新台幣2.8億元)貪汙案,在8月18日正式開庭,然而納吉的首席辯護律師鄭寶德在申請展延上訴聆審遭駁回後,要求退出此案,辭去其職務。
鄭寶德提出此要求後,以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東姑麥潤為首的法庭隨即宣布短暫休息,以針對該要求進行商討。在經過近兩小時的討論後,法官拒絕鄭寶德退出此案的要求。東姑麥潤指出,法庭認為鄭寶德及其團隊已清楚知道已擇定的聆審日,無權要求展延以換取更多時間準備。他也表示納吉有權改聘律師,但不能以新聘律師需要時間為由要求展延。
納吉的代表律師因無法退出,亦無法要求展延,最終無法在開庭首日為納吉辯護,出現只有控方進行陳詞的場面。納吉認為他並未獲得公平的審訊,並希望法庭能採取補償性措施。
69歲的納吉在2018年全國選舉慘敗以前,就已捲入1MDB貪汙弊案之醜聞,而選舉後正式遭控自1MDB竊取數十億美元,用於購買高檔房地產與藝術品等。高等法庭最終在2020年7月,因納吉從1MDB轉移馬幣4,200萬令吉至他個人帳戶,觸犯濫權、洗錢與刑事背信等罪名,宣判12年徒刑。納吉在2021年12月遭上訴法院駁回其上訴後,對聯邦法院提出最終上訴。聯邦法院若維持定罪判決,納吉將必須立即入監服刑。
追蹤東南亞大事,鎖定ASEAN Plus 南洋誌 Facebook與Twitter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