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疫情下急推太陽能電廠招標引反彈 商界憂政府重蹈覆轍

緬甸疫情下急推太陽能電廠招標引反彈 商界憂政府重蹈覆轍

作者:Rory Wallace


Suu Kyi Manaung
翁山蘇姬2019年12月出席一場位於若開邦的太陽能電廠建廠儀式。(Photo credit: Myanmar News Agency)

緬甸電力和能源部近期在新冠疫情期間急推1,060MW的太陽能電廠招標,僅給發展商一個月競爭投標。此舉遭本地商人及外資強烈反對,質疑政府沒有誠意公平公開競爭。

該部會去年對5項共計1,040MW的緊急電力計畫進行招標,過程中極具爭議,結果全部項目被中資投得。商業界人士懷疑政府在太陽能招標上打算故技重施,紛紛公開抨擊。

電力和能源部於5月18日發布招標,邀請公司競標建設30座地面安裝的太陽能發電站,總容量為1,060MW。模式為建造、擁有、和營運(build, own, operate, BOO),特許經營期限為20年。

這期待已久的招標本是緬甸能源轉型、邁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里程碑,並有助結束其電力短缺的難題。1,060MW大約是緬甸全國旱季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不可小覷。但招標發布後短短幾天,即引起各商會和電力公司大力反對。

目前緬甸到六月中前禁止國際航班,因此發展商根本無法訪緬。想尋覓招標所需的地點或做出有關投資決定也有心無力。

筆者獲得的投標文件中,還列出了一系列的條件,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舉例來說,發展商投標時需要提供各太陽能電站擬建地點的土地徵用證據。DFDL律師事務所合夥人Nishant Choudhary向緬媒表示,發展商在截止日期前,即一個月內,要獲得在緬甸各省市土地徵用的證據實在難上加難。

另外,發電站必須在政府發出錄取通知書(letter of acceptance) 後180天內開始運作,否則將受到延遲一天每MW緬幣150,000元的罰款。

該文件同時指出,儘管投標人可以提議以美元交易,但要由政府以緬元支付電費,並根據付款日的央銀匯率換算。

專家擔心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投標,企業會倉猝地取得土地徵用的證據,增加了搶地風險。緬甸在數十年的軍閥統治下,老百姓被軍方強制徵收土地而被迫搬遷的事件頻頻發生。梳理歷史遺留的徵地與地權問題是緬甸民主轉型的一大重點,對於關心人權的投資者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自去年政府修訂了空置、休耕和處女地管理法修正案(Vacant, Fallow and Virgin, aka VFV Land Law)以來,這些搶地風險變得更為嚴重,因為當地農民通常沒有正式文件,使得外來財團有機會乘虛而入。

曾任英國駐緬大使的緬甸負責任企業中心總監維琪·鮑曼(Vicky Bowman),對筆者強調,VFV 法律修訂後,已有報導指出一些有錢的商人在未與當地居民溝通下,向政府申請了土地使用證書,使得許多居民雖然在該土地生活多年,卻失去了使用權。鮑曼認為「這樣匆匆招標會令搶地問題變本加厲」。

駐仰光的美國、英國和歐洲商會上週聯署致函緬甸電力和能源部部長Win Khaing,要求推遲招標截止期限,以及修改部分不合理的投標條件。

信件並不公開,但筆者獲得信件,內容指出「我們鼓勵貴政府緊急地重新考慮此次招標的時間表」。「隨著新冠疫情繼續,潛在的外資投標人士和供應商將無法檢查與該招標有關的地點,也無法全面地準備,回應招標」。

對於那些正考慮融資的企業,信件稱目前6月18日的招標截止日期是不可能達成的。

各商會表示,沒有新冠疫情的話招標至少要90天。但是隨著航班禁令、旅客隔離措施以及其他限制,他們要求將招標至少延長9個月。他們也表達了對徵地證據要求及購電協議中的條款的關注。信件稱這樣做才有助於使招標過程變得有競爭和公平,從而確保緬方得到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以及更有效地吸引外資投入。

多家緬甸本土的能源企業向筆者表示,對政府一意孤行、不聽取商界意見表示失望。這些緬商批評,此舉有損緬甸的招商信譽。一位不願具名的太陽能開發商表示,其海外夥伴現正無法入境,不能實地考察或準備投標。

「由於新冠疫情以及土地文件的要求,投標截止日期6月18日很不合理」。該開發商強調,太陽能電廠計畫本是「緬甸政府對於可持續能源發展的一大步」,目前的做法是把好事變成壞事。仰光的歐美使館也罕見地公開發表評論,促請緬甸政府聆聽各商會的意見。

投資和對外經濟關係部長兼投資委員會主席當吞,5月29日回應了批評,表示政府希望盡快進行招標。根據筆者得到的官方文件,電力和能源部同日書面通知各投標人士,現階段不會考慮延長招標過程。

但知情人士透露政府打算急轉彎。仰光律師事務所VDB Loi 6月2日電郵通知其客戶,電力和能源部即將宣布投標截止日期延期1個月至7月17日。

能源專家Tim Dobermann解釋,緬甸太陽能市場新興而且具有很大的潛能,吸引不少西方和亞洲投資者的濃厚興趣。他指出,近年因緬甸整體的市場熱度有變,以及電力和能源部對有關項目遲遲不拍板,令投資者興趣減少,但市場仍在。「問題是為什麼這些投資興趣卻沒有實現。太陽能仍然具有潛力,也有投資者敢於承擔風險」。Dobermann曾在首都內比都為能源部工作。

翁山蘇姬政府自2016年上任以來,在增加發電量方面沒有太多建樹,且未實現其官員在2020年結束停電的承諾。眾多水力及大型太陽能發電的計畫建議均被擱置。政府執政四年多,尚未完成簽署大型購電協議。儘管知情人士懷疑電力和能源部對執政內閣處處阻撓,導致進度緩慢,但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聯盟作為執政黨難辭其咎。

緬甸現在只有約40%的人口可以連接國家電網,電力來自20座燃氣發電站、62座水力發電廠、以及一座燃煤電廠。


緬甸深度報導為南洋誌合作作者來自緬甸的第一手觀察報導,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請尊重相關著作財產權,引用請註明來源。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