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拉之後 泰國稻米政策走向何方?

[政經商情] 盈拉之後 泰國稻米政策走向何方?

外電整理:黃嬿庭


泰國一期稻作在上個月完成了收割,過去十年來不斷上升的茉莉香米產量,在今年首次下降,除了收割季的暴雨外,政府政策從鼓勵生產稻米轉而支持其他經濟作物,如木薯、甘蔗和玉米等,也是主要原因。

稻米為泰國最重要的出口農產品,主要分為白米與茉莉香米,高產的白米主要銷往貝南、喀麥隆、莫三比克、安哥拉和南非等非洲國家,而茉莉香米則是泰國最引以為傲的高品質米種,接連兩年在世界稻米大會上贏得冠軍米的殊榮,主要進口至中國、香港、新加坡的高檔餐廳及歐美的泰式餐廳。在泰銖走強下,泰國米相較於越南米和印度米已經居於劣勢,而在香米市場,相較於越南和柬埔寨產的香米,泰國茉莉香米的價格每噸高出800到900美元。

2018_0307_07345500(2)
茉莉香米,泰語俗稱ข้าวหอมมะลิ,正式名稱是ข้าวดอกมะลิ 105/ KDML 105。(photo credit: 黃嬿庭)

儘管在十大稻米產國中產量最低,泰國卻一向是全世界前三大稻米輸出國,在全球稻米市場中有三成是泰國米。稻米出口量約占總產量45%到50%的泰國,國內米價也因此較容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浮動的影響。

2011年到2013年盈拉擔任泰國總理期間,實施大米收購制度,由政府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稻米,使得稻米產量大增,過剩的稻米囤積起來減少出口,以維持泰國米在國際市場上的高價。然而泰國米的高價使得稻米進口國紛紛轉而尋求其他米源,泰國米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地位,因而被印度米及越南米所取代,而在帕拉育領導的軍政府執政後,泰國花了兩年時間消耗積存的稻米,其中許多米甚至已經發霉。

泰國的稻米補貼政策並非由盈拉開始,而是始於1975年,然而過去多數的補貼政策都是以低於市價的價格保障農民收入,且因預算有限而成效不彰。目前的軍政府也跟進採取了補貼政策,然而不僅收購價格較低,每一農戶最多只有10萊(ไร่ rai為泰國的土地面積單位,1萊相當於0.16公頃)農地能夠接受補助。

除了降低補貼額度外,帕拉育政府也在20個先天不適合種稻的府推動種植其他作物的計畫,並在2017年配合標榜產業轉型的「泰國4.0」政策推動Young Smart Farmer計畫,鼓勵17到45歲的青壯年投入農業,投入生物技術和發展有機農業,以期減少農民在化學肥料和農藥上的支出。此外,政府也舉辦農民工作坊培力農民,透過「創新」及「永續」的方式提升農作物的整體附加價值。

泰國農業部甚至使用衛星定位技術將全國土地狀況做成電子地圖,用以標示各地適合種植的作物類型,然而地圖的製作過程缺乏當地人士參與,所表現只是土地一般情況下的先天狀態,在人為因素和氣候變遷下,許多地區近年的稻米收成表現都不甚理想,卻因土地被判定為適合種米而無法在轉作政策中得到補助。

而補貼政策和轉作政策之間的矛盾,更是讓許多農民感到困惑,泰國東北一位農婦就向地方媒體〈記錄伊閃〉(The Isaan Record)表示,「之前的政策才說要補助種稻,等我們登記好開始種稻了,才鼓勵我們種別的作物。」

在產業轉型的需求下,泰國政府的當前目標是推動農業走向精準農業之路,然而耕地零碎的泰國,高達68%的農民所擁有的土地不到20萊(約3.2公頃),在小農經濟下推動精準農業所需面臨的成本問題,需要開放的產業環境讓新的技術得以被激發及交換,但反觀泰國目前的農產品技術研發和銷售端,卻是由少數的大型農企業壟斷,缺乏競爭的環境對當前的農業轉型目標相當不利。

泰國發展研究中心(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Nipon Poapongsakorn因而評論道,泰國農業勢必要經過一場革新,除了資訊的透明化外,更應該搭建起讓政府、生產者、企業、學界和非政府組織等利益攸關方,都能夠共同參與推動農業轉型的平台。


參考資料

1 comment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