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水力發綠電?溫室氣體排放恐高於化石燃料

[政經商情] 湄公河水力發綠電?溫室氣體排放恐高於化石燃料

外電整理:Yun-Ling Ko


25029637433_5b8e6a1e6f_o.jpg
Mekong River (photo credit: KevGuy4101@Flickr CC BY-ND 2.0)

水力發電常被視為乾淨能源的一種,東南亞地區的湄公河流域便是水力電廠聚集的熱點之一。然而,近期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卻發現, 湄公河流域水力發電設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恐怕比化石燃料電廠還多。

湄公河是開發水力發電的熱點之一,多數國家期待以水資源產生的乾淨電能,驅動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達成永續發展。然而,水力發電廠在開發過程中,也造成許多生態與社會等議題的爭議,包含生物棲地、林地、耕地、漁場的破壞,以及影響數以萬計居民的生計。其中,對氣候的潛在衝擊也不能被忽略,尤其是在熱帶、副熱帶地區的開發,往往更伴隨著高溫室氣體排放。

一般來說,水力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密度中位數約是26kg CO2/MWh (能源效率參數而言,再生能源發電溫室氣體排放密度是小於190kg CO2/MWh),然而不同的設施的排放密度差異相當大,在計算上須考量個案在社會、環境影響而有所不同,有些水力發電廠看似環保,實際上排放密度卻和化石燃料相差不遠(發電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大於380kg CO2/MWh)。

由阿爾托大學進行的計畫,是首項針對湄公河流域所有水力電廠(包含現有的64座,以及77座興建中電廠)的研究,其成果於今年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研究主持人Timo Räsänen博士表示:「湄公河流域的水力發電廠溫室氣體排放,共計150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這個數字約是寮國2013年整年的排放量,且很可能隨著更多的水力電廠完工而持續上升;如果興建中的計畫中止,溫室氣體排量放才有可能減少。」助理教授Matti Kummu則表示:「大型、且位於溫暖副熱帶地區的水力發電廠,通常有較高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代表著如果想要達到減量,可從慎選場址著手。此外,適當的移植原生植物,也是一個減量方法。」

研究中建議,未來這類的開發計畫應納入政策性或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該項環評層級較高、評估較全面,須考慮環境、經濟及社會等層面,並儘可能納入所有考量因素;而一般的個案環評(EIA)則是針對單一開發行為的調查,著重於工法、技術或預防方式等。

然而,先前報導指出,由寮國、柬埔寨、泰國、越南代表組成的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 MRC),作為流域內各項問題的統籌機關,卻因四國政府的忽略,沒有足夠的權力執行研究報告中的政策建議,外國挹注的3.2億美元運作資金未達成效。長期功能不彰的結果,使人才與資金不斷流失。在當前有責無權的委員會、缺乏跨國間實質合作、以及各國自行其事的現有條件下,政策環評的推動恐是遙遙無期。

參考資料:

  •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hydropower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can exceed those of fossil fuel energy sources, Science Daily
  • Timo A Räsänen, Olli Varis, Laura Scherer, Matti Kummu.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hydropower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8; 13 (3): 034030
  • The Mekong: Slow Death of a River, Radio Free Asia
  • 湄公河吃了3.2億美元 西方強國欲哭無淚,聯合新聞網
  • 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交錯,環境資訊中心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