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EANLAND] 緬甸群眾包圍美國大使館 抗議使用「羅興亞」稱呼難民
外電整理:Joanne Chang (南洋誌)
緬甸近日發生抗議事件-數以百計的群眾、佛教徒、和尚等,包圍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抗議美國使用「羅興亞」(Rohingya)稱呼在緬甸邊境流離失所的穆斯林少數民族。
羅興亞人是一群流離失所、無國籍的穆斯林。全世界估計有150萬至200萬羅興亞人,其中約有80萬人居住在緬甸的西北省份若開邦,部分居住在孟加拉、泰國邊境。
緬甸政府稱羅興亞人為「孟加拉人」,因為他們認為這群人是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即使羅興亞人已經在緬甸落地生根許多世代了,仍不被承認為緬甸公民,剝奪其公民權及基本權。然而,孟加拉政府也不承認羅興亞人是該國公民,導致羅興亞人成為無國籍的人球,甚至被形容為「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人們」、「世界上最受到迫害的少數族群」。
(Photo credit: AK Rockefeller@flickr by CC2.0)
2012年,羅興亞人受到若開邦內佛教徒和穆斯林的激烈衝突影響,超過10萬名羅興亞人被迫逃離家鄉,遷住到生活環境不佳的難民營中,過著貧困的生活。數以萬計的羅興亞人試圖出海,2015年在安曼達海上漂流的25,000名羅興亞難民,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卻很少有國家願意接納他們。
這次的群眾抗議起因於美國大使館上週發出的聲明稿,內容對於上週在若開邦近海不幸翻船淹死的21名羅興亞人表達遺憾。
抗議群眾高喊「不要再使用『羅興亞』稱呼他們!否則就滾出去!」、「如果美國接受『羅興亞』這個稱呼,就應該把他們帶回你們的國家!」。抗議群眾向美國大使館遞交了聲明,「今天,在這裡,我們想要向美國大使館、駐緬甸大使及所有其他國家宣布,我們的國家沒有『羅興亞』這個民族」。
激進的佛教團體不斷挑起對羅興亞人及穆斯林的偏見與歧視。即使國際社會與人權組織不斷對羅興亞人的處境表示關心,但緬甸前軍政府沒有任何改善措施;而新政府領導人翁山蘇姬也因為一直避談羅興亞人,也未積極處理羅興亞人的困境而飽受批評。
緬甸國家顧問辦公室發言人表示,名稱問題是由外交部負責,相關問題會經由外交方式處理。
美國駐緬甸大使Scott Marciel向美國之音表示,「一般而言,我們以他們自身希望的方式稱呼他們」,且「這不是政治考量,而是常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