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孔」的記憶-曼谷市區運河

尋找「孔」的記憶-曼谷市區運河

作者:法蘭克 (遊四方


在曼谷大都穿梭的旅客,很難不被具有當代設計感的高樓以及縱橫交錯的高架道路所吸引,曼谷就是要給人一種現代都市的意象。當今曼谷大都會號稱有一千萬人居住,都市建設不斷層層堆疊,高聳入天的大樓往往讓人忘記靠近地面的風景。

夜的曼谷充分展現現代都會的風情,但也容易讓人忽略地面的景緻。Photo credit:Frank

東方威尼斯

點開網路上的曼谷旅遊資訊,有個條目叫做「東方威尼斯」,包裝行程包含其實並不是位在曼谷的丹嫩莎朵(Damnoen Saduak, ดำเนินสะดวก)和安帕瓦(Amphawa, อัมพวา)水上市場。比較深度一點的會介紹孔叻瑪榮(Khlong Lat Mayom, คลองลัดมะยม)和大林江(Taling Chan, ตลิ่งชัน)水上市場,如果想從曼谷市中心抵達這兩個市場必須跨越昭披耶河才能抵達,是一些曼谷天龍人心目中的鄉下。換句話說,東方威尼斯的稱號已經很難在曼谷市中心用肉眼觀察,然而如果穿越都市叢林以及人文地景更迭的重重障礙,200年前的「東方威尼斯」可說是大隱隱於曼谷市。

IMG_6157
有些水上市場的設計是在運河兩岸販售,本照片攝於安帕瓦水上市場。Photo credit:Frank

曼谷的水上市場的形成,主要依賴自然形成或是卻克里王朝統治期間人工開鑿的運河,泰文稱為「孔」(Khlong, คลอง),依據維基百科資訊,曼谷共計有1,682條運河,總長2,604公里,目前因為市區規劃緣故,很多都已經被填起來,剩下的多半用來疏通雨季過多的降雨。

具有水上運輸功能的「孔」在今日的曼谷市區已經相當少見。Photo credit:Frank

其實,有運河、有水上人家、水上市場的城市在東亞可說是俯拾即是,「東方威尼斯」稱號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在英文版維基百科一查,總共有40幾個城市都曾經有過威尼斯的花名,基本上只要是河流遍佈的平坦大城市都可以獲封「東方威尼斯」。不過曼谷的「孔」除了是一般民眾的生活和交通命脈之外,還有其他在網路上比較少提到的意義。

帝國防禦和擴張

「洛宮運河」以及沿岸的堡壘最初目的是要保護皇城不受外敵入侵。Photo Credit:Frank

早在卻克里王朝初期,拉瑪一世為了準備抵禦西邊的緬甸貢榜王朝的入侵,在今日曼谷舊城區開鑿了「洛宮運河」(Khlong Rob Krung, คลองรอบกรุง),泰文意思就是「環城運河」,運河構成所謂的「拉塔納哥辛島」,沿著運河建造的數座堡壘,肩負守衛曼谷核心區域的責任。可以說,卻克里王朝初期的「孔」具備軍事意義,雖然緬甸後來因為英國殖民勢力進入而無法再威脅曼谷,不過今日的遊客還是可以從「水門市場」碼頭搭乘長尾船,沿著「空盛桑」運河(Khlong Saen Saep, คลองแสนแสบ)往舊城區方向坐到終點碼頭「越天舞」碼頭(Phan Fa Lilat, ผ่านฟ้าลีลาศ),該區附近即可參觀金山寺以及舊城區的堡壘遺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閱讀拙作「戍衛曼谷」。

照片的取景點剛好是「洛宮運河」和「空盛桑」的交會處,照片中白橋的後方即是「越天舞」碼頭。Photo credit:Frank

如果說拉瑪一世鑿了「洛宮運河」是為了防衛帝國首都,那麼拉瑪三世鑿的「空盛桑」就是為了擴張帝國。拉瑪三世在位時間為西元1824到1851年,約莫是西方殖民國家叩關亞洲的初期,拉瑪三世身處強敵環伺的時代,但仍積極掌握時機,與英國聯手進攻緬甸,並且在1826年簽訂「暹英友好商業條約」;與此同時,他還與當時越南的阮氏王朝(Nhà Nguyễn)爭奪對柬埔寨的宗主權,曼谷和順化之間因此爆發戰爭,曼谷軍隊甚至在1834年兵臨西貢城下,最後因為援軍接應不上而敗退,阮氏王朝順勢統治了柬埔寨。拉瑪三世痛定思痛,於1837年啟動開鑿「空盛桑」,並在三年內完工,總長72公里,從「洛宮運河」一直延伸到今日曼谷市東方的「北柳府」(Chachoengsao, ฉะเชิงเทรา,又譯「彩瓊騷」),與邦巴功河(Bang Pakong, บางปะกร)聯通,專門用來運送前往柬埔寨前線的軍隊,1841年,曼谷軍隊再度入侵柬埔寨,與阮氏軍隊互有消長,最終在1845年簽署停戰協議,柬埔寨以卻克里王朝和阮氏王朝為宗主國,對曼谷每年一貢,對順化每三年一貢。

卻克里王朝開鑿「空盛桑」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和越南的阮氏王朝一較高下,爭奪對柬埔寨的宗主權。Photo credit:Frank

今日的「空盛桑」已經被大型購物商場和擎天公寓埋藏在曼谷市中心,過去運輸軍隊,現在改成市民通勤的交通工具,與曼谷地鐵MRT共同形成市區交通網絡。

圖中與紅色機場快線平行的深藍色路線就是「空盛桑」的營運路線,足見其身為曼谷大眾運輸網絡的要角之一。Photo credit:Frank

簡單的船身加上刺耳的馬達聲和沖鼻的汽油味,就成為從水門市場到曼谷市郊「邦加比」(Bang Kapi, บางกะปิ)的水上公車,只是多了幾位身形靈活的車掌先生或小姐,在船靠近碼頭時跳上跳下,用纜繩固定船身,好讓乘客上下船,固定船身與鬆開船身的時間不過3、4秒的時間,再加上「孔」上不會塞船,其實比起在馬路上行走快上許多。

每次停靠碼頭,都會有一到兩名服務人員用纜繩協助固定船身,固定的時間不過幾秒鐘,馬上又鬆開繩索,準備前往下一站。Photo credit:Frank

地理記憶和行政區劃

卻克里王朝各君王所挖的「孔」也成為曼谷地名的依歸,比較知名的例如地鐵MRT的「孔堤」站(Khlong Toei, คลอง เตย),或是昭披耶河右岸的「孔訕區」(Khlong San, คลอง สาน)。接下來的名稱比較冷門,但如果對監獄系列電影有興趣的讀者,或許聽過「孔秉監獄」(Khlong Prem Prison, เรือนจำคลองเปรม),事實上,「殺破狼2」就是以這間監獄為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監獄名稱是以鄰近的「孔秉巴差功」運河(Khlong Prem Prachakon, คลองเปรมประชากร)來命名。

位於「孔秉巴差功」運河附近的「孔秉監獄」,裡頭關押不少台籍服刑人,也是電影「殺破狼2」的故事發生地。Photo credit:Frank

「孔秉巴差功」是拉瑪五世在位期間開鑿,主要目的是為了連結從皇城前往大城府夏宮的交通時間,夏宮邦巴茵也是拉瑪五世擴建,作為王室休憩場所,同時展現泰國現代化的風範。這條「孔」總長約50公里,自1869年起開始動工,僅花了18個月完成,除了強化交通之外,沿途農民也受惠於運河帶來的灌溉網絡,擴大曼谷周邊地區的農地開墾,是拉瑪五世當年的重要政績。

拉瑪五世開鑿「孔秉巴差功」運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縮短從皇城到夏宮邦巴茵的交通時間,照片為邦巴茵一景,以泰西合壁的建築風格,試圖向西方展演暹羅西化的成果。Photo credit:Frank

因為運河而產生的地名還不止「孔」這個字,2019年全新落成的台灣駐泰代表處,座落在曼谷樂喜區(Laksi, หลักสี่),這區區名也與運河有關。「孔秉巴差功」在開鑿時,每延伸100「線」(sen, แส้น,約相當於今日公制4公里左右)就立下一個石柱,從皇城到夏宮邦巴茵總共立下13根石柱。「柱」的泰文,Lak是也,Si則是四,樂喜區就是當年開鑿運河時,立下第四根石柱的地區。

樂喜區
圖中紅線標示處為樂喜區和廊曼區的分界,均以「孔」為界,而非以大馬路為界,顯示出1997年曼谷市政府的分界思維依然深受運河影響。Photo credit:Googlemap

「孔」不只是形塑了曼谷的地名,也是行政區劃界的依據。對於義大利威尼斯或是中國蘇州這類以運河為底蘊的城市來說,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不過曼谷在成為現代化大都會的過程中,行政區不斷重劃,即便城市已經有了高架橋以及大馬路,卻仍然以「孔」做為分界。以樂喜區為例,她是在1997年的時候從廊曼區劃分出來,兩個區的鄰接處清一色是用「孔」,可見曼谷運河在城市管理上的關鍵意義。

走在曼谷小巷弄裡,不時可以看見穿梭在屋宅間的「孔」,而且有些正是行政區的分界線。此「孔」稱「孔囊教」(Khlong Nam Kaeo, คลองน้ำแก้ว),有水杯之意,是洽圖洽(Chatuchak, จตุจักร)區和丁登(Din Daeng, ดินแดน)區的分界線之一。Photo credit:Frank

尋找「孔」的記憶

沙吞路上方建有空鐵BTS線,下方隱藏著沙吞運河,平常以為是條水溝,其實是當年商人自費開鑿的結晶,沙吞路的名稱則是來自這名商人的皇家授銜。Photo credit:Frank

事實上,曼谷市政府算是貼心地在城市內著名的運河邊,記載過去的風華。像是今日地價高昂的黃金商業區「沙吞」(Sathorn, สาทร),其實也以區內的一條「孔」為名,那是當年一名商人奉拉瑪五世之名自費開鑿3.2公里的運河,皇室因此為這位商人授銜Luang Sathorn Racha Yukti(หลวงสาทรราชายุกติ),「沙吞」區因此得名。如今,大部分的人只會注意到沙吞路,卻可能沒發現在沿著沙吞路建設的空鐵BTS正下方有條發臭的水溝。

曼谷市區不少像這樣的歷史介紹牌,讓遊客還能發掘歷史記憶。Photo credit:Frank

漫步在曼谷,除了高樓大廈,除了逛街百貨,除了車水馬龍,還能在不經意間發現被水泥叢林覆蓋的「孔」的歷史記憶。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