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區域能源中心」新加坡成為國際能源總署夥伴國家

[ASEANSEA]「東南亞區域能源中心」新加坡成為國際能源總署夥伴國家

編譯:Yun-Ling Ko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執行長比羅爾(Fatih Birol)、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部長易華仁(S Iswaran)在2016年新加坡國際能源週共同宣布新加坡成為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夥伴國家(Association Country),是IEA在東南亞國家中第三個夥伴國家。

東南亞地區快速的人口增加與穩健的經濟成長,預計2040年能源需求量成長幅度將達80%,而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區域能源中心,成為IEA的夥伴國家意義重大。雙方將合作成立區域能源訓練中心,提供訓練方案。此外,第一屆新加坡與國際能源總署論壇也將在新加坡國際能源週舉行,作為能源議題的對話平台。

%e5%9c%96%e7%89%87-1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部長與國際能源總署執行長 (Source: IEA)

「新加坡無論在區域或是國際都在能源政策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比羅爾表示,IEA非常開心能夠納入新加坡作為國際能源機制的一環,「未來將持續加強雙邊關係」。

易華仁強調,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東南亞國家在全球經濟以及能源上越來越重要,新加坡將全力支持IEA近年來對東南亞新興經濟體的重視,「相信這個倡議將會讓全球能源機制更加完整」。

1974年於法國巴黎成立,國際能源總署是隸屬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下的獨立機構,成立目的乃為因應第一次能源危機後世界石油供應市場的劇烈變化。成員國間採取共同措施因應石油危機,分享能源資訊,以及進行能源合作計畫。其會員國必須是OECD成員以及主要的石油消費國,目前共有29個會員國。

除了會員國之外,IEA也接受非會員國的委託工作,範圍主要集中在「3E」,即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以及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除了會員國之外,亦有非會員國的參加機制,與「夥伴國家」在特定領域進行合作。IEA主要透過每年開會的治理理事會(Governing Board),以及每二年舉辦一次部長級會議進行議題研討,在部長會議時亦開放邀請非會員國參加。

IEA每年出版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研究報告、能源使用排放量統計資料(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各能源市場報告等重要出版品,是各國政策制定與了解全球能源使用的重要參考指標。

2015年出版世界能源展望中,針對東南亞地區做特別報告。報告中除了預測2040年前東南亞地區的能源需求趨勢之外,更點出數個東南亞能源系統的重要議題,如電網連結與能源進用。隨著東南亞能源網絡,包括東協電網、區域天然氣管線等整合程度的提升,可以促進偏遠地區及能源成本高地區的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安全,進一步平衡區域的經濟發展。

2015年,中國、印尼、泰國成為IEA的夥伴國家。泰國和IEA的合作主要在生質能、再生能源的能源科技面向。印尼方面,由於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也是全球前十大天然氣來源國家、最大的生質燃料生產國,與IEA之間交流合作相當密切,從2011年起即被邀請參與IEA部長會議。從2008年開始,IEA陸續替印尼的能源政策給予許多建議與相關合作,也擴大與東協的合作;除此之外,雙方合作的議題還有碳捕捉與碳儲存、再生能源等。


封面照片:IEA @Flickr

新聞來源: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