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旗的故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

東南亞國旗的故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

作者:Tidus Lin

2015-07-22


Thailand flag by Crystal Hendrix Hirschorn

現行的泰國國旗自1917年9月開始採用,為當時的泰皇拉瑪六世(King Vajiravudh,哇棲拉兀)所制訂的,被稱為「三色旗」(ธงไตรรงค์)。其中紅色代表著土地與人民、白色代表著小乘佛教,而深藍色則代表著王室。其中藍色在泰國傳統習俗中是週六的幸運色,而拉瑪六世正是在週六出生的。

自17世紀後期開始,大城王朝(Ayutthaya Kingdom,阿瑜陀耶王朝)與吞武里王朝(Thonburi Kingdom)都採用全紅旗作為國旗。1782年目前的卻克里王朝(Chakri Dyansty)成立後,泰皇拉瑪一世(Chao P’ya Chakri,昭批耶卻克里)在紅旗中加入了代表卻克里王室的白色查克拉(Sudarshana Chakra,這裡的查克拉指的不是瑜伽術語,而是印度教神明毗濕奴所使用的有108片刀刃的環刃)。1817年,泰皇拉瑪二世(Phra Phutthaloetla Naphalai,帕佛陀洛羅那帕萊)則在查克拉中加入了白象。

11741686_10207382547149924_389707628_n
拉瑪一世在泰國傳統的紅旗上加入了代表卻克里王室的白色查克拉。(Source: Wikipedia)
11759031_10207382547189925_616632221_n
拉瑪二世登基後則在原本的國旗中加入白象。(Source: Wikipedia)

由於前述兩個國旗都僅在泰國國內使用,在船隻與海軍上仍使用紅底旗,因此常會與西方諸國搞混,因此泰皇拉瑪四世(Mongkut,蒙固)便將泰國所有對內對外的旗子改為紅底白象旗,泰國人則稱之為「大象旗」(ธงช้างเผือก),直到1916年為止。大象旗曾在1916年時略為修改,將大象面對的方向改成背對旗桿,使其披上代表皇室的飾物並站在平台上,但是使用不到一年便被更換。

11749623_10207382546949919_902621836_n
「大象旗」(ธงช้างเผือก)(Source: Wikipedia)
11774491_10207382547029921_1185376057_n
修改過的大象旗,大象披上代表皇室的飾物並站在平台上,且背對旗干(想像旗干在右邊)。(Source: Wikipedia)

1916年泰國境內發生嚴重的水災,在泰皇拉瑪六世去巡視災區時發現國旗竟然被上下顛倒地掛反了,便設計了一款不會被掛反的旗子,也就是目前三色旗的前身五紅條旗。不過1917年,改為目前的三色旗。將中間的紅色改為深藍色,除了因為是泰皇拉瑪六世的吉祥色之外,據說也是當時泰國政府由於參與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一方,所以希望將自己的國旗改成跟英、法、美一樣的紅白藍三色旗。

11737013_10207382547069922_453690279_n
曾在1916年至1917年間短暫使用過的五條旗。(Source: Wikipedia)

馬來西亞

現行的馬來西亞國旗被稱為「輝煌條紋」(Jalur Gemilang),自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sia)成立以來便使用至今。其中14條寬度一樣的紅白條紋代表著獨立時馬來西亞的14個州(Negeri)。雖然新加坡於1966年獨立出來了,但是並未改變紅白條紋數,而是將意義改成13個州與1個中央聯邦政府間的平等關係。黃色新月代表著境內最主要的宗教──伊斯蘭教,而一旁的十四芒星則被稱為「聯邦之星」(Bintang Persekutuan),代表著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的平等關係。

Malaysia flag by thaths

顏色方面,藍色代表著馬來西亞人民以及與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間的關係,黃色則是馬來亞地區世襲統治者的代表色,紅色象徵著烈士們在抗戰時期所流下的鮮血,白色則象徵著人民的純潔與美德。順帶一提,馬來西亞的國旗的長寬比與一般的三比二不同,是二比一,因此看起來是長條型的。

歷史上,現在為馬來西亞的地區有諸多不同的小王國,也有眾多的旗幟設計。在西方殖民勢力進入後,也先後在該地揚起過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英國與日本的旗幟。在殖民時期最著名的旗子莫過於當時為英國保護國的馬來聯邦(Federated Malay State,華語俗稱「四州府」)的四色虎旗。

11751093_10207382546829916_999167956_n
馬來聯邦與馬來亞聯邦早期使用的四色虎旗。(Source: Wikipedia)

白、紅、黃、黑四種顏色代表著組成馬來聯邦的四個州的顏色,其中雪蘭莪(Selangor)是紅與黃、森美蘭(Negeri Sembilan)是紅黑黃、霹靂(Perak)是黑白黃,而彭亨(Pahang)則是黑白。此外中間的老虎則是當地的馬來虎,同時也被用在國徽上。

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在1948至1950年也曾使用過四色虎旗,到了1950年改成目前「輝煌條紋」旗的前身。由於當時新加坡、沙巴、砂勞越等州均未加入馬來亞聯邦,因此僅有11條紅白條紋,聯邦之星也是十一芒星而已。1957年馬來亞聯邦正式脫離英國獨立後,也成為大馬地區的正式國旗。

11739652_10207382547229926_1719366506_n
「輝煌條紋」旗的前身,星星為十一芒星,而紅白條紋也只有11條,象徵當時的11個州。1963年新加坡、沙巴、砂勞越加入後,不僅改國名為馬來西亞聯邦,同時將國旗改為現行國旗。(Source: Wikipedia)

新加坡

新加坡的星月旗啟用於1959年12月,當時在英國政府的統治下,由直屬殖民地變成了自治政府,同時訂定了《新加坡國徽、國旗、國歌法》,對於國旗的圖紋、顏色內涵以及使用規範作出了嚴格的定義。1963年9月,新加坡由於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因此改使用馬來西亞國旗,並由當時的自治政府總理李光耀(Lee Kuan Yew)親自升上「輝煌條紋」旗。後來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後,星月旗再度被選為新加坡共和國的國旗。

Singapore Falg by missbossy

根據《新加坡國徽、國旗、國歌法》中的說明,紅底象徵著世界友好、人人平等;白底象徵著純潔與美德;五顆五角星代表了國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進步、公正與平等;新月則代表著新加坡是個新興建立的國家;新月和五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目前這面新加坡星月旗可以說象徵著新加坡境內不同民族勢力妥協之下的結果。在當地佔大多數的華人希望可以採用紅底的國旗(因為紅色是華人的吉祥顏色),同時希望仿傚中國五星旗,但是由於當時自治政府認為紅底象徵著共產主義,因此加上白色。同時,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則希望可以加入代表伊斯蘭教的新月在上面,因此當時為了爭取馬來人的支持以及與北方的馬來亞聯邦(今馬來西亞聯邦前身)的支持,因而採新月與五星在左上角併排的設計。

11748714_10207382546789915_1567648959_n
新加坡在海峽殖民地時代(1874-1942、1945-1946)所使用的旗幟。(Source: Wikipedia)

新加坡自19世紀起便是英國殖民地,並與麻六甲(Malacca)和檳城(Penang)兩地合併為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當地華人稱為「三州府」或「叻嶼呷」),並於1867年正式由東印度公司轉交英國政府直接統治。當時所設計的殖民地旗幟是在左上角用英國米字旗,右邊則在白色圓形中的倒Y字形圖紋中置入三個王冠,代表海峽殖民地的三大港口。1942年新加坡被日軍佔領,1945年9月英軍重新接收新加坡,1946年4月則解散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成為直屬英國政府的殖民政府,於是便修改旗幟將右方的三個王冠改成一個,使用至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為止。

11759650_10207382546869917_376935579_n
海峽殖民地解散後,新加坡殖民地的旗幟由三個王冠改成一個。(Source: Wikipedia)




1則迴響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ASEAN PLUS 南洋誌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