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最盛行的運動:藤球

東南亞最盛行的運動:藤球

作者:Tidus Lin

旅遊文化|2015-06-10


Mohd Fahmi Mohd Azmi
小朋友踢藤球。(Photo Credit: Mohd Fahmi Mohd Azmi@Flickr CC BY 2.0 )

散步於東南亞的巷弄內,偶爾會看到幾個人圍成一圈,用腳踢著一顆藤條編織而成的球在玩,時而像在踢毽子、時而像在傳接球。這就是風行於東南亞地區最盛行的運動──藤球(sepak takraw)。



藤球的發展

藤球據說是印度教神明哈奴曼(Hanuman)與一群猴子所玩的一種遊戲,於11世紀時已經流行於菲律賓、馬來半島、寮國、緬甸、汶萊等地區,並於15世紀的麻六甲蘇丹王朝(Kesultanan Melayu Melaka)的記載中首見於文獻,之後流行到泰國與印尼各地。

東南亞各國對於藤球各有不同的稱呼,例如馬來半島稱之為sepak raga菲律賓稱之為sipa、緬甸稱之為chinlone、泰國稱之為takraw等。目前藤球的官方英文sepak takraw分別取自馬來文的sepak(指「踢」)與泰文的takraw(指「藤編的球」),點出了這項運動的兩大特色。

藤球一開始並不是一種競賽式的運動,比較類似中國早期的蹴鞠一樣,是一種具娛樂性質的健身運動。甚至在緬甸,藤球被賦予一種藝術性,經常會在宗教場合中進行表演。而在菲律賓,藤球不只是民俗運動,更經常與武術結合,目前更是菲律賓中學與小學的必修課程。

緬甸Mandalay Waso Festival 2009(Credit: Nikorn Payreekul@YouTube)

為了推廣藤球運動,1960年代相關人士參考了排球與羽球的規則和場地,研發出現代版的藤球比賽,並在1965年首度成為東南亞半島運動會(今東南亞運動會前身)的正式比賽項目。1988年國際藤球協會(ISTAF)正式成立,並於1990的北京亞運中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目前ISTAF除了有120個會員國之外,每年的超級系列賽(Super Series)以及泰國的泰皇盃(King’s Cup,เซปักตะกร้อชิงแชมป์โลก คิงส์คัพ)、馬來西亞的Khir Johari盃都是年度的國際級賽事。

藤球的比賽規則

藤球比賽的型式相當地多樣,但不論哪種型式,均不得用手碰觸到球(除發球外),因此又被稱為「腳踢的排球」(kick volleyball)。一般而言比賽型式可以分為入籃藤球與過網藤球兩大類,前者五人一組,後者則有三人一隊與兩人一隊的兩種型式。目前入籃藤球除了泰皇盃外沒有國際級賽事,而國際比賽大多採取三人一隊的過網藤球比賽,又被稱為Regu型式。

過網藤球的場地與羽球場相當,長13.4公尺、寬6.1公尺,男子組比賽的網高為155公分、女子組則為145公分。比賽用球為球體直徑12至13公分,表面有12個孔、20個交叉點,重170至180公克(女子用球為150至160公克)的球。球早期是用藤編成的,目前則大多用合成纖維所製。

在Regu型式的比賽中,一隊有五名隊員,可同時上場三人。場上的三人分別為發球手(server)、做球手(feeder)和攻擊手(striker),採一盤21分、勝分必須超過2分(最多25分)、三戰兩勝的比賽制度。跟排球規則不同的是,除了不能用手之外(手部以外的都可以用),藤球比賽中個人可以連擊,單邊最多能擊球三次。

2015泰皇盃藤球比賽決賽,泰國VS韓國。(Credit: ประภัทร วงศ์วัง@YouTube)

藤球比賽的看點

發球方在藤球比賽中佔有絕對優勢。由於僅規定發球者軸心腳不得離地外,因此從以前到現在發展出許多的發球方式,而近20年來最盛行的為源泰國的馬踢式(horse-kick)。其在發球同時利用腳踝向下扣殺的力量,增加球發過去的速度與旋轉力道,同時也較易能瞄準對手隊型中的空檔,增加接球方的困難。為了增加比賽精彩度,在正式規則中將原本採取輪流發球改成連得三分後強制換發球(service-over)的規定。

除了接發球之外,比賽中最常見的動作還包括封網扣殺。封網大多採取側身抬腿封網與背封兩種型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將球擋回對手場中,或是促使球彈高讓己方的其他球員有更多的接球反應時間。

2015 SEA Games HD Large (VOXSPORTS VOXER)
2015 新加坡東南亞運動會藤球比賽,泰國對決馬來西亞。(Photo Credit: VOXSPORTS VOXERi@Flickr CC BY 2.0 )

扣殺的動作就有許多種,其中常見的是背後扣殺(sunback strike)與轉身扣殺(rolling strike)。背後扣殺類似於足球比賽中的倒掛金勾,扣殺時球員是背對著網子與對方,躍起時利用腳背將球扣殺過去,是許多初學者會使用的動作。轉身扣殺則是目前國際級比賽中最常見的扣殺方式,是指球員側身躍起後在空中壓肩轉身,集中轉身的力道於腳背或腳側,將球扣殺過去,扣殺的球速可以高達時速130公里。

台灣發展藤球的前景

藤球是一個結合身體協調性、靈敏反應且重技術的團體運動,體型和身材在藤球比賽中不具有絕對性優勢,因此是個適合東方人發展的運動。後起之秀如南韓和日本目前的藤球發展也不過十餘年,已經分別可以擠入世界排名第五和第六的位置,因此是個有發展潛力的運動。

馬來西亞馬六甲小店賣藤球。 (Photo Credit: Sherwin H@Flickr CC BY 2.0)
馬來西亞馬六甲小店賣藤球。(Photo Credit: Sherwin H@Flickr CC BY 2.0)

由於藤球的基本動作與踢毽子和足球類似,場地則可借用室內羽球場,在這方面並不構成太大的問題。目前國內發展藤球最大的困難點在於球具的取得,因為不論是球或是專屬球鞋都無法在台灣購得,必須要特別從泰國進口。此外,目前全台只有士林國中、佳冬國中、師範大學與崑山大學等四隻校隊級藤球隊伍而已,因此如何介紹並推廣這項運動,成為當務之急。

下次有機會在東南亞,或是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族群中看見一群人在踢藤球,不妨佇足欣賞一番。或許你也會為這項運動的張力所吸引!

Mae Lah Oon refugee camp in northern Thailand(Joey Marasek)
泰北難民營年輕人踢藤球。(Photo Credit: Joey Marasek@Flickr CC BY 2.0)



1則迴響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ASEAN PLUS 南洋誌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