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二三事 – View from the Flight Deck

[旅遊文化] 越南二三事 – View from the Flight Deck

作者: Henry Kuo (國籍航空公司飛行員)


越南的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在1976年改名前,有著一個富有異國情調的名稱-西貢(Saigon),至今胡志明市新山一國際機場的IATA code也是SGN。整個城市有十九個郡,七百多萬人,景點大部分在第一郡(總督宮、郵局、市政府、戰爭博物館、檳城市場、歌劇院等)。古老的第一郡街道不大寬敞,但由於外國遊客眾多的關係,旅館與旅遊業十分興盛,街頭充斥著許多販售下龍灣或越南國內旅遊行程的旅行社。

旅館則是百花爭鳴,便宜且品質都不錯。也許是買不起大坪數土地的關係,第一郡,還有河內的許多平價旅館,樓板面積大概只有三、四十坪,但是一路蓋到了十層樓,成為一棟棟非常高聳的建築物。也由於競爭激烈,這些平價旅館的內裝普遍舒適新穎,兩千元台幣就能住到附帶良好早餐buffet與漂亮房間的旅舍一晚,對於旅客真的是一大利多。

HCM City Hall
胡志明市政府。(Photo Credit: Ngo Quang Ha@Flickr, CC by 2.0)

法國勢力的入侵

越南跟中國在古老的以前就開始互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雙方的感情經營問題,沒什麼第三者的出現。十八世紀時來自法國的傳教士開始影響了這段關係,傳教士與軍人與殖民地的開拓使得中越開始面臨分手的議題,1883中法戰爭後確立了法國在越南的宗主權,法國擁有以越南人為主的東京、安南、交趾支那,與後來得到的柬埔寨、寮國、廣州灣,統稱法屬印度支那。二戰時法國被德國佔領,成立了魁儡的維琪政府,而日本想要得到法屬印度支那,以堵死國民黨軍隊從雲南經越南得到的對外聯繫。法國人不願意放棄印度支那,即便它已經被跟日本同盟的德國佔領;道理如同大雄即使被技安欺負,也不願意自己的東西隨便就被技安的朋友阿福奪走。

日本人在1940年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經過了幾番轟炸,維琪政府態度軟化,允許日本人進入東京灣與法屬支那。1944年六月諾曼第空降,法國被盟軍解放,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開始效忠戴高樂的政權。基於法國不再是德國掌控的緣故,加上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給予的壓力又越來越大,日本人於是狹著越南阮朝的保大帝Bảo Đại),在1945年初成立了越南帝國。帝國開張五個月後,日本戰敗,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同盟會發動革命奪取了政權,帝國毀滅,保大帝下台,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越南法式建築
越南的法式殖民建築物。(Photo Credit: Joel Abroad@Flickr, by CC 2.0)

之後的故事就環繞在法國人,美國人,保大帝,跟胡志明這四個人身上。根據二戰後的波茨坦協定,越南南部的日軍向英國軍隊投降,北部的日軍向中華民國軍隊投降。法國人在英國人的幫助之下重新回到越南,並在中華民國軍隊離開越南後,開始接手對越南北部的控制。1946年11月,法國對越盟發動攻擊,法越戰爭爆發,法國人也把退位的保大帝拱出來成立魁儡政府,君主立憲的越南國誕生。1954年三月奠邊府戰役法軍大敗,在五月的日內瓦協議會議中,參與的九國做成了幾個決定,分別為以北緯17度分割南北越、法國撤出越南、殖民地三邦獨立,與越南得在1956年7月實施普選以決定國家走向。

法國離開後把權力還給了保大帝,但保大帝需要外國的力量才能支撐他的越南國,他於是延攬了與美國有些關係的吳廷琰Ngô Đình Diệm)入閣,即便這兩人十分嫌惡對方。吳廷琰在1955年組織了一次選舉,用舞弊的方式(選票比登記選民還多)把他的老闆給革了,將越南國從君主立憲變成了共和制,保大帝下台。而到了1956年七月,依日內瓦協議應該舉行全國普選的時候,吳廷琰抨擊北越,以「在不自由的情況下投票是無意義的」的理由取消了這次選舉。既然復合無望,那就開打吧,之後進行了將近20年的越戰(1955至1975),應該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動盪的越戰

20年戰爭、50萬美軍、兩千五百億美元、反戰運動、嬉皮、性解放,越戰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每一個層面。越戰時大量的美元挹注到中南半島,原本只有高級知識分子才能夠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在西貢與曼谷變成了拓手可得的事情,他們漸漸變成了現代人所認識的,西貢與曼谷。人們開始依賴著美元與美國文化,城市變得更加的繁榮,也變得無比腐敗。酒精、性、毒品、城市商業,像桿麵團一樣,將西方的娛樂文化揉進了農業國家的首都。動盪的時代裡,在洲際飯店的餐廳裡與政治人物的貴婦們來場下午茶,在酒杯之間與記者們交換著情報,讓空氣中不安的氣氛凍結在飯店外圍的棕櫚樹上,多麼矛盾的異國情調!

至於台灣,六七零年代的台灣大學生們,念書的過程中多少都曾遇過來自越南的僑生;而大量越戰中待修復的飛機來到了台南機場,造就了台南機場那碩大無比的腹地與機坪,與曾經是全亞洲最大飛機修護場的地位。越戰時期,台南棒球場附近是美軍俱樂部,南門路與健康路附近則充滿眾多酒吧,晚上在霓虹燈的閃爍下,總是有許多美國大兵與盛裝打扮的台籍女孩,尋求著一夜的溫存或者是一個美國夢的機會。台南的傳統早餐是鹹粥菜粽等等,而不是麵包,也是在越戰開始美國人大增,台南才開了不少盛名的麵包店,台南麵包廠、亞洲麵包廠與克林麵包,都是歷史的足跡之一。

french bread
越南各城市街上可以看到許多賣法式麵包的攤販。(Photo Credit: Christian Berg@Flickr CC by 2.0)

越戰過程中動盪不安,有許多越南人紛紛出走。統一初期,為了避免太大的反彈,北越對於新到手的南越採取相對溫和的政策,諸如自由通行政策,還有傳言中的兩越獨立分治。統一成定局之後,北越對於南越開始採取一連串的政治清洗行動,造成南越地區極大的社會動盪,許多南越人花光積蓄就是要得到一張把自己丟包在公海的船票,等待被他國船隻救起,然後尋求前往外國的機會,而越南的難民問題當時也帶給香港與台灣不少壓力。

為了避免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後,大量難民湧入邁阿密,造成當地社會福利制度瞬間面臨崩潰邊緣的景況重現,於是越南難民在抵達美國後,被分散到美國五十個州居住,這可能是美國到處都有越南河粉Phở餐廳,而古巴菜只多在邁阿密存在的原因吧。

在越戰的過程中,貪腐、虐待、刑求、屠殺、恐懼,存在於每個越南人的生活中,北越的人用著極端的方式與毫不留情的處決要搜索出每個反動份子,南越政府也不遑多讓,腐敗的警察與黑社會充斥著街頭,用恐怖的方式找尋任何共產黨人的氣味與存在。貪腐廣泛且普遍的存在於南越政府裡,只要有合理價碼,把美軍裝備賣給北越軍隊也不是問題。生物的習慣會內化到基因裡,成為後代子孫生命中的一部分,貪腐的問題也一直存在於中南半島的生活圈。

Vietnam War
Vietnam War 1972 (Photo Credit: manhhai@Flickr by CC 2.0)

胡志明市的戰爭博物館,裡頭有個越戰橙劑的特別展覽廳,展示了美軍在越戰中噴灑橙劑與眾多無辜橙劑受害者的畫面:無數一出生就因為骨質硬度不夠,而成為一輩子只能癱軟在床上的畸形兒。戰爭的過程中敵對雙方總是要不斷妖魔化對手,妖魔化對手才有合理化自己行動的理由。美軍投入這麼多,撇除資源消耗,參與過越戰的老兵心理創傷問題肯定也是那一代社會的很大隱憂;越南人的傷亡也很慘重,橙劑的畸形兒完全就是時代的悲劇。但一切到了和平的21世紀後,資本主義與他的美好生活引領了全世界的90%的人,年輕的越南人無不想要逃離他們的國家,來美國追尋美好新生活。既然如此,以前為什麼要打得這麼拼命?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